具有政治野心的牧首尼康
尼康(Nikon1605—1681),俄羅斯正教教會牧首,政治活動家和宗教改革者。他於1635年入索洛維茲修道院當修士,曾任莫斯科新救主修道院大司祭,后升為諾夫哥羅德都主教。在職期間曾參與鎮壓1605年城市起義,深受沙皇阿列克塞·米海依洛維奇信任。1652年被選為全俄牧首,被尊為“大君主與至圣牧首”。尼康任牧首期間,曾根據沙皇的指令進行了一系列宗教儀式的改革,使俄國東正教的宗教儀式與希臘正教相統一。改革有助於俄國專制王權的強化,也加強了俄國東正教會在世界東正教組織中的地位。
但是尼康是一個具有政治野心的牧首。他改革教會禮儀的目的是要提高教會在俄國的地位,使教權駕臨於政權之上。他主張神權高於皇權,把牧首的權力比作太陽,沙皇的權力比作月亮,月亮的光濯來自太陽,沙皇的權力來源於牧首,因此沙皇無權觸犯牧首,只有教會法院才有權審判神職人員。尼康甚至自稱“大君主”,儼然以俄國的最高統治者自居。他還要求俄國沙皇在棕枝主日(又稱主進圣城節)當群眾手執棕枝歡迎耶穌進城時,沙皇要手拉牧首坐騎繞教堂一周,以示政權從屬于教權。
尼康的所作所為,引起了沙皇宮廷高官顯貴的不滿,也使重用他的沙皇米海依洛維奇十分憤怒,雙方矛盾激化。但是尼康驕橫跋扈,欺負沙皇年輕無能,離開牧首本人無法管理朝政,竟以去職要挾沙皇。1658年,他脫下牧首禮服,離開莫斯科奔赴新耶路撒冷復活修道院。尼康滿以為沙皇會向他屈服,但是,年輕的沙皇當機立斷,下令禁止尼康重返牧首官邸,并委派新人管理牧首事務,并揚言審判尼康。1660年,尼康的擁護者召開宗教會議宣稱沙皇無權審判尼康,只有普世牧首們才有權審判尼康。1664年尼康擅自復職。沙皇與尼康及其擁護者的斗爭一直繼續到1666年。1667年,莫斯科召開宗教會議,兩名希臘牧首參加了會議,會議遣責了尼康的犯罪行為,并正式宣布撤消其牧首職務,將他流放到北方的白湖地區的菲拉波托夫修道院。1681年,沙皇批準尼康回到新耶路撒冷復活修道院。但尼康死於歸途中。尼康被廢黜后,沙皇對俄國東正教會也作了相應的讓步,如取消沙皇設置的管理教會的修道院衙門,批準恢復東正教牧首法庭,沙皇和東正教教會達成妥協。
尼康事件說明,在俄國教權和政權的斗爭也相當尖銳。教權高於政權是不利於王權強化的,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任何一個強大的王權都會對教權加以限制。
上一篇:黨的主要創始人被開除出黨
下一篇:軍艦數量有限難以有效打擊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