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章一百七,工程遙無期
某市食品廠的技術改造工程,自1983年開始規劃。從各種申請報告、項目建議書,到一份份蓋著公章的文件、設計方案,可謂應有盡有。然而,到1986年工人們仍就擠在破爛的車間里,操作著幾十年前的舊機器,而一套花30多萬元從國外引進的面包生產線設備卻躺在大院里日曬雨淋。花30萬元征到的新廠區土地還是一片荒地。食品廠的改造工程仍是一紙空文。
1983年,隨著張家界的開放,食品生產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為此,市和食品廠領導向上級打了多份要求改建工廠的報告。1984年5月,經國家經委、財政部批復,這個廠被列為1985年全國新改造企業的重點項目。
正當就地改造施工進入高潮之際,省里的扶貧小組來市考察,認為食品廠就地改造無發展前途,在沒有經過周密考慮和履行申報手續的情況下,就決定變就地改造為移地改造,工程投資也由140萬元增到250萬元。接著,省食品協會下達了移地改造的正式文件。文件明確投資為250萬元,至于錢從哪來,卻只字未提。另外,由于省食品協會文件直接下到了市里,而沒有和省里的一些部門“打招呼”,沒有經自治州逐級下發,而惹來了許多麻煩。
1985年夏,廠方拿著文件、工程設計方案到省工商銀行貸款,工商銀行以該項目立項時沒和他們“通氣”為由,首先堵了門。廠方只好去找省食品協會,協會無錢可給,把問題推到了商業廳。商業廳回答說,他們只同意就地改造,易地改造應由省食品協會管到底。省食品協會一負責人聽到這話后,卻說:“那我們就把原來下達的易地改造的文件撤銷算了。”后來,廠方多方求情,省工商銀行才貸款70萬元,但先決條件是該市政府寫個以后不再為這項工程貸款的保證。市里只得寫了保證。
征用土地也是步履維艱。開始說征用土地要有州經委批文,廠方折騰了兩個多月,才拿到州經委的批文。這個批文拿到州征地辦公室落實,對方認為工程規模超出了技術改造的規模,應以基建項目立項,要有州計委的批文才能征地。這意味著一切手續又得從頭再來。
食品廠改造工程在落實過程中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據統計,工程從申報到完成一系列批復,廠、局向上打的報告、協議、合同書49個,上級及有關部門下達的文件、通知34個,蓋公章173個。廠方派出104人次到省、自治州,共花差旅費、招待費15000多元。但工程還有100萬元的資金沒有著落,處于欲罷不能,欲干不成的狀況。而且廠方還要以每年生產的全部利潤支付銀行貸款的利息,這無疑等于把工廠推入難以生存的境地。
這個案例深刻地說明:官僚主義真是危害非淺。如果不克服官僚主義的不講原則、不負責任,層次過多、互相扯皮,低效率、瞎指揮的弊端,那么,不僅是經濟建設,乃至整個社會生活都要受到極壞的影響。我們應吸取官僚主義帶給我們的教訓。
上一篇:皇帝的捉刀人
下一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