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學的被動
敦煌,我國古代的戰略要地,同時又是盛極一時的佛教圣地。敦煌東南鳴沙山上的莫高窟(千佛洞)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公元1035年,西夏國王李元昊進襲敦煌,莫高窟的僧眾在逃難前將不便帶走的佛經、繡畫、文書、雜抄等物件封藏在一個洞窟的復室里,砌墻保護,并在外面繪上壁畫。戰亂平息了,避難的僧人卻一去不返,這些稀世之寶就在這個黑暗的復室里默默而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中藏書總數達兩萬多卷,絕大多數是寫本,一小部分是木刻本,除用漢文書寫外,還有用梵文、康居文、和闐文、龜茲文、回紇文、藏文等抄寫的。有一部分是佛經、道經,此外還有手抄的經、史、子、集詩、詩、詞、曲賦、變文、圖經、方志、醫藥、歷書等,一應俱全,許多寫本注明了抄寫年月。這些手抄的經卷、書籍是研究當時社會生活面貌的真實材料,也是研究我國兩千年學術文化發展的寶貴文獻。令人遺憾的是,這批藏書和藏經洞的其它歷史文物在塵封了近幾百年以后,在本世紀初大部分被劫掠到國外,這種不幸的局面窨是怎樣造成的?
1900年,這批藏經及文物被一個庸俗不堪的王道士偶然發現。他不懂得這批稀世之珍的價值,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清政府又不肯花錢運送省城保管,除了極少的寫本被王道士送人,這批文物又被重新封進石窟。1902年,匈牙利洛克齊在東方學者會議上把中國的敦煌有藝術寶藏之事公布于世。接著,國際文化劫掠者開始了對敦煌文化的劫掠。
1907年,英國雇傭的匈牙利人斯坦因用金錢利誘和巧言欺騙等手段買通王道士打開了藏經洞。經過七天緊張忙碌的活動,他騙走文物九千卷左右,包括二十四箱抄寫的卷子(其中完整無缺的卷子就有三千卷左右),五箱繪畫和其他藝術品。1914年,斯坦因再來敦煌,還是利用王道士的關系,劫得佛經六百多卷。
1908年7月,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及其助手奴奈特又劫走六千多卷寫本和一些畫卷。由于伯希和是著名漢學家,所以他得到的是最有價值的經卷寫本和敦煌文學抄本中的精華,而他付出的代價,僅僅是用五十兩銀子去捆一捆文物。
1909年,伯希和攜帶這批文物回國,途經北京時公開展覽敦煌秘籍,因此引起中國學者的震驚,清政府這才正式撥款命令敦煌官吏收集所遺經卷、文物運送北京。這批劫后余物,沿途又遭大小官吏的盜竊;運抵北京存放在李盛鐸家中時又被李偷去較好的卷子。最后送進京師圖書館時,只剩下八千六百九十卷,而且大多是殘缺不全的佛經,珍貴文物早已劫掠一空。
此外,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和美國的華爾納也在1911年和1924年分別到敦煌,搜掠過剩余的佛經、彩塑以及壁畫等。
現在,敦煌文物收藏最多的是倫敦不列顛博物院和巴黎的國家圖書館,日本、前蘇聯及各國私人手里還有一些。敦煌文化的被劫,無疑是我國文化史上慘痛的教訓和遺憾。
上一篇:教育經費為何總是不足
下一篇:舊上海的倒帳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