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主化的困惑
教育民主化,教育機會均等,是一種強烈的時代要求。一些國家也都宣布:學校要切實保證全體公民不分種族和民族、性別、宗教信仰、社會經濟地位等,在教育方面一律平等。但不公平的現象仍廣泛存在,主要表現在:①教育資源分配不公。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間尤其是城鄉之間差異甚大,鄉村辦學條件遠低于城鎮。②種族和民族歧視依然存在。③農村的孩子和窮人的子女,從受教時始就一直處于不利地位,他們在兒童時期缺乏適當的早期教育、也缺乏適當的照料。隨著年級的升高,出身于貧苦家庭的學生同富裕家庭的學生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④男女生在入學率上有很大差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5年的調查,全世界范圍內在第二級學校的入學率(指中學入學率),男生為54.3%,女生僅為44.6%。
教育不平等的主要根源是階級差異的存在。盡管資本主義國家一直標榜自由、民主、平等,一直宣揚“教育機會均等”,但教育的不平等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例如,在美國,有的研究報告指出:下層社會的兒童在學校里總是處于嚴重的不利地位,因為他們在入學前缺乏語言和交往方面的訓練,而這些又為上層社會所注重。學校反映了上層社會風尚,歧視出身于下層社會的學生。還有的研究報告指出:學校總是以能否升學來選拔學生,這樣就會使下層社會的學生一直留于下層。學校教授的知識、技能都是為升大學和擔任高級職務服務的,下層社會的兒童很難符合這種標準和期望。因此,下層社會的學生往往被拋入貼上“不能閱讀的學生”、“老蹲一年級的學生”或者“機遇階層”等標簽的教室中,他們在那里呆上10年、8年,然后被推出校門,到社會上去從事體力勞動。根據哈維赫斯特等人對中西部里弗市的社會情況調查,社會地位和兒童在校學習成績有很大相關,近90%的退學兒童屬于下層社會家庭,27.5%的升入大學的學生中,屬于下層社會家庭的不到三分之一。
可見,兒童能受到哪一種教育,能受到哪一級教育,與其階級地位息息相關,出身上層社會的兒童享有多教育的優先要權,出身下層社會的兒童往往處于不利地位,甚至成為被剝奪者。
教育上的種族歧視也是教育的階級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據美國70年代的調查,黑人兒童的班級比白人兒童的班級大;每22個白人學生就有一位教師,每26個黑人學生才有一位教師;黑人學生能使用的實驗室、圖書、教科書等較少,給他們安排的學術性課程和課外活動也較少;黑人兒童的上學校的師資水平明顯低于其他。在這樣的教學條件下,黑人兒童的平均成績大大低于白人兒童,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差異愈加顯著。
一些教育家企圖通過教育制度的內部改革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但我們認為,教育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因此,要打破教育的不平等就必須打破經濟的不平等,就必須變革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和社會結構。
上一篇:教皇格利高里七世客死他鄉
下一篇:教育經費為何總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