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齊國自步入春秋后,即成為大國強國,在文教上也采取開放政策,廣攬天下之士,為統一大業奠定思想基礎和準備人才。稷下學宮就是在這樣的經濟政治條件下出現并為齊國政治服務的,這所戰國時獨一無二的高等學府的興衰,直接影響著齊國的盛衰,而齊國的盛衰又影響著稷下學宮的興衰。
齊威王時,在政治上實行法家主張,在教育上實行開放政策,采用兼容并包、百家爭鳴的辦法,大辦稷下之學,發展文教事業,這正是齊比其他諸侯列國甚至秦國強盛的原因之一,各國名士來齊者絡繹不絕。到了威王晚年,由于宰相鄒忌和田忌的不和,稷下學宮受到一定影響,到了齊宣王時,稷下又復盛,這一時期正值齊國鼎盛之時,政治比較清明,宣王又喜文學士,稷下學士“且數百千人”,如果加上學生,學宮當時就已是擁有數千人的高等學府了。宣王當政是齊的極盛時期,也恰是稷下學宮發展的極盛期。
湣王即位,奮三世之余威,南破楚、滅宋,北敗燕,西又攻占了韓、魏之部分土地,還曾與秦昭王并稱過東西二帝,諸侯皆背秦向齊。然而湣王后期驕橫專行,好大喜功,對外窮兵黷武,使國力衰竭,民怨沸騰,還以鄰國為敵,終于走上衰落。湣王前期,是稷下學宮發展的最高峰,稷下學士更盛,多至數萬人。但為時不久,湣王一意孤行,不肯接受稷下先生的意見,如荀子曾規勸和警告過湣王及其宰相,均遭拒絕,只得去齊適楚,而其他稷下學宮先生也同荀子遭遇類似,他們看到齊國的敗亡之局難于挽救,相繼離齊。可以說,稷下學宮的由盛到衰,即是齊國失敗的前奏,前284年,齊湣王被燕、趙、韓、魏、秦聯軍所敗,燕將樂毅攻下臨淄。稷下學宮遭戰爭破壞,停辦了。從此,齊文化就向燕滲透,燕形成了齊文化的一個支流。
齊襄王復國當政期間,齊已失去了強國地位,雖又重建稷下學宮,然今非昔比,齊國大勢已去,稷下也已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這時,荀子攜徒再次來齊,破列為客卿,但不久就因遭讒言誹謗,再次離開齊國。襄王雖廣招人才,但存而不用,實是葉公好龍;加之,又常迷惑于流言蜚語,因此,有學識的稷下先生難于久留,形成稷下人才外流的形勢,這時期的學宮,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是它衰敗的繼續。
后王建當政,守境保國,庸祿無能,不聽勸諫,坐待國亡,這時的稷下學宮,雖能繼續支撐,但江河日下,連“好奇偉之畫策”的稷下先生魯仲連也束手無策,逃隱于海上。這是齊國的覆滅時期,也是稷下學宮的終結時期。
從稷下學宮的誕生發展以至消亡的史實中,不難看出:學校教育的發展狀況,是同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緊密相聯的,只有國勢強盛、政治穩定,而統治者又能重視教育,尊重教師,才能提高教育質量,也只有教育發達了,國力才能強大。我們應該看到,齊國的兩次敗亡固然有其政治原因,但是,齊王拒絕接受稷下先生們的意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上一篇: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場案
下一篇:當代渾天說與蓋天說之爭中的金祖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