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中的袁紹
官渡之戰以前,袁紹給曹操寫信,驕橫傲慢。曹操以敵強己弱為憂。他的謀士荀彧、郭嘉卻認為:袁紹放縱豪強大族兼并,百姓不附;任人唯親,“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多謀少決”,失去時機;“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好為虛勢,不知兵要”。他不是曹操的對手。
建安三年(198),袁紹借口許縣(今河南許昌東)卑濕,洛陽殘破,要曹操把漢獻帝遷移到鄄城(今山東濮陽東),以便他就近控制,自然遭到曹操的拒絕。早在興平二年(195),袁紹的謀士沮授就向他建議:西迎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袁紹不從,曹操遂于建安元年(196),遷獻帝于許昌,得以總攬朝政,取得了政治上發號施令的主動權。在政治上處于被動的袁紹,又拒絕沮授、田豐暫不攻操、充實軍事力量的建議,點選十萬大軍向許昌進攻。許昌諸將聞之皆懼,曹操卻說道:“吾知智之為人,老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壹,土地雖廣,糧倉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當時占據徐州等地的劉備,打算與袁紹合力攻操。曹操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狀況,他于建安五年(200)進攻劉備。田豐向袁紹建議:借此機會,襲擊曹操的背后,袁紹竟以兒子有病為由,拒絕了這一建議,失去了有利的戰機。劉備兵敗,曹操又取得了迎戰袁紹的主動權。同年二月,袁紹率大軍,準備渡過黃河直搗許昌,他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結果袁紹中了曹操聲東擊西之計,兵敗白馬,關羽斬了顏良。袁紹大怒,下令全軍渡河追擊曹軍。沮授向他建議:駐守黃河北岸,分兵進攻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若能攻下,大軍再過河不遲,如果冒然南下,萬一失敗,那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袁紹卻充耳不聞。當袁軍來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以南的時候,袁紹又中了曹操有意丟棄輜重借以餌敵之計,結果袁軍大敗,另一員大將文丑被殺。他沒有吸取教訓,繼續盲目冒進。沮授再次建議:曹軍糧少,用持久戰消耗力量,最后戰而勝之。袁紹不從,進軍官渡,雙方進入相持階段。袁紹派韓猛押糧車數千輛,結果被曹操派兵全部燒掉。袁紹只好又運軍一萬余車,屯積在故市、烏巢(均在今河南延津縣境),由大將淳于瓊帶兵萬人駐扎保護,沮授提醒袁紹再派一員戰將率軍駐防于淳于瓊之外側,以防曹軍抄襲,袁紹沒有采納。后來,袁紹謀士許攸降曹,曹操采納了他烏巢劫糧的建議,大獲成功。袁紹反而認為這是攻下官渡殲滅曹軍的最好時機,他命令大將張郃、高覽率軍攻打官渡,二人降操,曹軍乘勢出擊,袁軍大敗。袁紹和其子袁譚率八百親兵狼狽逃回黃河以北,他氣急敗壞,得了重病,202年5月病死。
袁紹以絕對的優勢,而遭到徹底的失敗,這件事真值得仔細玩味。陳壽說他:“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反其道而行之,必然可以得到相反的效果,總結其教訓,對今人的從政、作戰、治學、經商,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也不無裨益。
上一篇:孤軍西進留遺恨
下一篇:宦官弄權·明帝被俘土木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