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織呢局的衰落
蘭州織呢局是中國最早誕生的第一家毛紡織工廠,光緒四年(1878年)左宗棠倡辦。萬事開頭難。左宗棠克服種種困難,在經濟和交通極端落后的西北地區創辦了我國第一個機器毛紡織企業,這種開拓創新和民族自強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遺憾的是,由于經營管理不善,這個企業只維持了兩年就停工了。
光緒三年(1877年)冬,蘭州制造局委員賴長用自制水輪機試制成呢片一段呈驗,左宗棠看后大為贊賞:“竟與洋絨相似,質薄而細,甚賴穿著,較之本地所織褐子,美觀多矣。”賴長建議從國外購買織呢機器,左宗棠遂于第二年寫信給在上海的采運局委員胡光墉,囑其在購置開礦、掘井、開河機器的同時,留意“購辦織呢、織布火機全副,到蘭仿制,為邊防開此一利。
光緒四年(1878),在清廷批準后,胡光墉即按左宗棠指示在上海與德商泰來洋行接洽購機事宜,泰來洋行經理第里其代為在德國購置機器和招聘技術人員。年底,德國織呢技師石德洛末購到織呢機器幾十具。光緒五年(1879)春,這些機器由德國運抵上海,然后用招商局輪船拖運至漢口,再用民船運送,上岸后用人力背運,經過山路時,運輸更加困難,不得不開山修路。八、九月間,有一部分機器經過湖北、陜西運至蘭州。另一部分機器于光緒六年初(1880年3月)亦運至蘭州。四月,四千箱機器的最后一批運至蘭州。經過五個月的安裝,織呢局于八月十二日(9月16日)開工生產。該廠各種機器約六十余架,計有:蒸汽機二架;織呢機二十架;分毛機三架;凈毛機一架;順毛機三架;清毛機三架;剪線胚機一架;烘線熱氣玻璃罩一架;纏經線機一架;洗呢機三架;壓呢機三架;刮絨機三架;烘呢機一架;熨呢機一架;卷呢機一架;剔呢機二架;刷呢機一架;紡紗機三架(共計1085個紡錠)。
織呢局分為東廠(又分紡線部和織呢部)、中廠(有汽鍋房、大車房,負責動力和運輸)和西廠(負責羊毛加工以及毛呢的漂染,蚜光)以及負責檢查維修機器的機器局。織呢總局的總裁(相當廠長)是賴長,洋總辦石德洛末,總監工為李德和滿德,并聘有五名德國技師和一名工頭,這樣就建成了我國第一家機器毛紡廠。據李德和滿德講,該廠“每日產呢八匹,每匹長五十華尺,寬五華尺”,產品遠低于實際的生產能力。由于原料不足,水源不足,產品質量不過關,因而“產品沒有銷售市場。”光緒八年(1882)《字林西報》載:“近有人自甘肅回滬,述及該處機器織呢一事恐不能久,緣織成之呢無人購買故也。”這一年十一月,德國技師因合同期滿而撤走。翌年,廠內鍋爐爆炸,無力修復,織呢局也就隨之停工。光緒十年四月,甘肅織呢總局終為新任陜甘總督譚鐘麟裁撤。
蘭州織呢局的敗落,給后人留下深遠的教訓:創新不只是對企業的創造,而且還要對產品銷售渠道的開拓,要重視產品質量的保證。沒有質量,就沒有顧客,沒有顧客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企業。正如美國著名現代管理學家德魯克所說的,“銷售就是整個企業,因此,對于銷售的關注和責任感必須貫穿在企業的一切領域之中”。
上一篇:蘭亭繭紙入昭陵
下一篇:劉仁靜與王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