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敵冒進·孤軍被殲
明朝建立之初,元朝殘余勢力中的一支韃靼實力逐漸強大起來,經常從中國北部南下騷擾、侵掠明朝。為了暫時穩定邊境,明初幾年,明朝對韃靼一直采取通好政策,明永樂4年(1406年),本雅失里被立為韃靼可汗,明送去大量錦帛以示和好,但本雅失里并不領情,永樂7年(1409年),更殺死了明朝派來通好的使臣郭驥,并出兵侵襲明朝邊境。明成祖朱棣遂決心發兵漠北,征討韃靼。
永樂7年7月,朱棣命淇國公立福為征虜大將軍,王聰為左副將軍,火真為右副將軍,王忠、李遠為左、右參將,領10萬騎兵征討韃靼。臨行前,朱棣怕立福輕敵,囑咐他說:用兵之事須慎重。過開平(今內蒙多倫)后,即使沒見到敵人,也應時時如臨大敵。既不要失去戰機,也不要輕易犯敵,更不要受敵欺騙。一戰未勝,要俟機再戰,但每戰一定要慎重。大軍出行后,朱棣仍放心不下,連發幾道敕書追送立福,讓他千萬慎重。8月初,明軍出塞,立福率千余騎為先鋒,在臚朐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魯倫河)南岸敗敵散兵游騎,并俘獲韃靼一名前來偵察明軍虛實的尚書,此人欺騙立福說本雅失里聞知明大軍來討,倉惶北逃,去此不過30里。立福大喜,決定親率先頭部隊追擒本雅失里。諸將建議,應等待大軍到來之后,偵知實情以后再追擊,立福求功心切,不聽勸告,遂以被俘之韃靼尚書為向導,率軍向北亟追。果然很快便追上了本雅失里大營,立福更對敵尚書的話深信不疑,對韃靼軍窮追不舍。本雅失里一連兩日都是一觸即退,似乎不堪一擊。明右參將李遠提醒立福說:敵人有意示弱,誘我深入,恐怕是另有所圖,將軍未免太輕信敵人俘虜的話了。現在看,再追擊肯定于我不利,而退則易被敵人乘機掩殺,不如結營固守,晝夜炫耀軍威,使敵人難測我軍虛實,二日內,后軍趕到;我則可進可退,而且尤要防敵斷我退路。李遠及諸將都覺得韃靼軍敗逃得有些不對勁、甚至還拿出了朱棣要立福慎重的囑咐說服他,但立福執意不聽,并下令追擊,有不從者斬,諸將無奈,隨之前行。15日,韃靼大軍突然從四面八方包圍上來,立福所率先頭部隊雖幾經拚殺,終難沖出重圍,全部被殲,立福、火真、王脫、李遠等均戰死或被俘殺。后續大軍知主將已死,前鋒被殲,遂不戰而還。
立福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不察明情況,僅憑敵俘虜之言便輕敵冒進,孤軍深入,當敵軍佯敗而退,十分明顯地露出是用誘敵深入之計,且眾將領已明確指出的情況下,仍不用良策,急于建功,雖身死亦不足以遺恨。用兵之道,當知己知彼,廣納眾謀,博采眾說,取其上者,萬不可囿于一己之見而妄斷孤行。
上一篇:輕信謠言,功敗垂成
下一篇:輕敵招致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