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驕嫉致敗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書法家,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北)人,因為曾任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王羲之在一生的仕途中,曾因驕傲輕慢而招致挫折,甚至抱恨終生。
有一個叫王述的人,歷來被王羲之所瞧不起,王羲之說這個王述輕狂無禮。比如,王述擢升尚書令的時候,有人勸他:“這個官職,你應謙讓給杜許。”王述卻反問:“我稱職嗎?”對方回答:“怎么不稱職?但是,謙讓是美德,禮不可缺。”王述憤慨地說:“既然稱職,何必謙讓!”王述到了晚年,威信更為提高,這使王羲之越感到不平。王述任會稽(郡名,今江蘇省東南部和浙江省東部南部皆屬其治)郡守,而王羲之恰巧在這里任郡中尉。王述的老人病故,請假辦理喪事,靈堂設在山陰(今屬浙江省紹興縣)。王羲之多次聲言去吊喪,卻連日不去。后來,不經通報突然出現,孝子們紛紛跪地哭喪,王羲之卻又不到靈前吊喪,而是扭頭出門。王述受到侮辱,兩人的嫌隙更甚。守孝期滿,王述被提升揚州任刺史,王羲之立即派一名官員到朝廷,要求把會稽從揚州的管轄范圍內劃歸越州,從而脫離王述的領導,朝廷內外,對此大加譏笑。王述到任之后,密令手下搜集王羲之在郡中種種不法行為,整理成文,交到自己手里。準備對王羲之予以處理。王羲之又羞又憤,稱病辭職而去。回到家里,他來到祖墳上,對祖先明誓,表示永遠不再作官。朝廷認為他誓志不諭,從此再也沒征召他。晚年的王羲之,就這么悲憤苦悶,直至病終。
王羲之何以先榮后辱、郁憤而死呢?“驕嫉”二字,實乃禍根。驕傲必輕慢,輕慢必失禮,失禮必辱人,辱人必自辱。嫉妒別人的才華、威望和權勢,難免非分越職以泄私憤,其實,這恰恰是別人為自己攻訐提供了憑據和口實。既驕且嫉,不敗而何?
上一篇:王羲之真跡可處尋
下一篇:王若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