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風
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必然導致價值觀念的變革。由于價值導向的某些失誤,一種“知識廉價”、“讀書不合算”的錯覺,逐步在各級學校中擴散,形成了一股厭學之風。主要表現有:
第一、從中小學生流失到研究生退學。中小學生流失率近年在增加,值得高度重視的是,前些年是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中小學生流失多,而從1986年開始已蔓延到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如江蘇省某鄉,學生初中畢業后就急著就業現得利,不愿繼續上高中或上職高。這種厭學波動也在研究生中引起共鳴。前些年被視為青年人中佼佼者的研究生們,近年來卻身價降低。不僅招生情況不景氣,就是即將得到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在校研究生,也有要求退學的。
第二、身在學校,無心念書。據調查,在1609名大學生中,根本不想學習的竟占23.99%;在1756名中學生中占16.8%。在某些高校中,有被稱為“九三”學社社員的學生,即早晨“九”點起床,下午“三”點起床,曠課、打撲克、玩麻將。在中學生中,流傳著一些厭學的歇后語。某記者在青海西寧市采訪時,發現一本名叫“新編歇后語”的手抄本,用電影、電視片名比喻上學的喜憂心境,如:上學——再向虎山行;星期一——走向深淵;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歸心似箭;星期六——勝利大逃亡。這雖多被當作笑料流傳,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中學生的厭學情緒。
第三、經商熱代替“文憑熱”。前幾年流行著一首順口溜:“年齡是個寶,文憑不可少,德才供參考,關系最重要”。那時的文憑是與職業、地位聯系在一起的。這固然也很偏頗,但全社會愿意上學這一點則是可取的。而近年,經商風乍起,棄學從商者日見其多。熱點從“文憑”轉到“經商”。碩士、博士研究生中,有人甚至在即將得到文憑時,要求退學經商。一向為人們所向往、所追求的“黑道”(黑色博士帽),在“黃道”(經商)面前開始黯然失色。
上述現象,使教師和家長們深為擔心。不能不令人思考的是,為什么在社會急需人才、急需知識的今天,學生卻厭學?應該說,這是一種社會綜合癥。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忽視了對全國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導致人們的價值觀念開始向拜金主義傾斜。這種社會現實使學生們的價值觀念出現由“務虛”到“務實”,由“重義”到“重利”的變化趨勢。有的學生認為“學好數理化,不如去搞商品化”,把金錢看得大于知識。社會分配不公又掩蓋了知識對社會發展的真正功能,造成知識貶值,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滑坡。就教育內部看,也有很多誘發學生厭學的因素。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教材的難度過大,一次考試定終生的制度,中學分流、大學生畢業分配中的一些不合理現象,一些地方中小學收費項目、辦法不合理的現象,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待遇偏低的現象,等等,都對學生厭學產生了一定影響。
學生的厭學現象,應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注意。今天流失的中小學生,就是明天的新文盲。雖未輟學,但不認真學,達不到真正的畢業生標準,也將成為明天的半文盲。至于研究生及大學生的厭學,其影響更為深遠。
上一篇: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被顛覆的教訓
下一篇:縣令做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