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堉的激憤
朱載堉(1536—1611)是明代杰出的物理學家和音律學家。他字伯勤,號句曲山人,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六代孫,鄭恭王朱厚烷之子。他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以求解等比數列的方法對十二平均律的計算,為現代鍵盤樂器奠定了數理基礎。他精確地測定了北京的地磁偏角,計算了回歸年的長度值。其著述有《樂律全書》、《嘉量算經》等。
但是朱載堉的發現在中國長久以來卻遭到冷落和反對,當朱載堉把他的創見進呈于皇帝之后,遭到的不過是“付諸史館,以備稽考”的命運,實際是無人問津。而后在清代卻遭到御用文人們的狂妄批駁。值得人們深思的倒是朱載堉的理論卻遠播歐洲,為歐洲學術界所驚嘆和贊賞。德國的赫爾姆霍茨(1812—1894)在他所著《On the Sensation of Tone》一書中指出:“在中國人中,據說有一個王子叫載堉的,他在舊派音樂家的大反對中,倡導七聲音階。把八度分成十二半音以及變調的方法,也是這個有天才的技巧的國家發明的。”比利時的馬容(1841—1924)也指出:“在管徑大小這一點上,中國的樂律比我們更進步了,我們在這方面,簡直一點還沒有講到。王子載堉雖然沒有解釋他的學理,只把數字給了我們,我們卻不難推想得知。而且我們已照樣制作了律管,實驗所得的結果可以證明這學理的精確。”在十七世紀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說也傳到了日本。中根璋(1662—1733)在他的《律原發揮》一書介紹了朱的《律呂精義》。
對于朱載堉的科學發現在國內外不同的遭遇,李約瑟曾感嘆道:“朱載堉對人類的貢獻是發現了將音階調諧為相符音程的數學方法。今天西方各國大眾以為,這樣的根本上實用的體系是想當然的東西,他們不知道它的存在。……朱載堉的著作曾經得到很高的評價,他的理論在他自己的國家卻很少付諸實踐,這真是不可思議的諷刺。”
朱載堉何止其著述和理論遭到冷遇,他的人生遭遇也非常坎坷。他的父親本是王爺,但因事入獄,他竟“筑土室宮門外,席藁獨處者十九年。”因其父由王爺而變成囚犯,往日的親朋故交也隨之疏遠,朱載堉有時竟求助無門。他看透了世態炎涼,人情如紙,不由得激憤滿懷,遂憤筆寫下了《醒世詞》——一卷不朽的曲作,抒發了他心中的不平。如其一首《黃鶯兒·求人難》曲寫道:
自己跌倒自己爬,指望人扶都是假。至親人說的是隔山話,虛情兒哄咱,假意兒待咱,還將冷眼觀。時下且休夸,十年富貴,再看在誰家!
跨海難雖難猶易;求人難,難到至處,親骨肉深藏遠躲,厚朋友絕交斷義。相見時項扭頭低,問著他面變言遲。俺這里未曾開口,他那里百般回避。錦上花爭先添補,雪里炭誰肯送去。聽知,自己跌倒自己起,指望人扶耽擱了自己!
一代科學家、藝術家發出如此的悲訴,豈不令人嘆惋!
上一篇:朱珪嚴于律己,失于明察
下一篇:正義之舉使舒馬赫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