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流派之爭的得失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舉世聞名,乃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之瑰寶。它是在先秦武勇拳勇活動的基礎上,至漢唐發展為武藝,到宋代形成武術套路,至明清盛行并形成了許多流派的。
武術流派的出現,是武術成熟化規范化過程中的產物。各流派均成體系,各有其特點,是發展繁榮的標志之一。
但是,流派之爭卻造成了許多弊端,反而影響了中國武術的發展。正如吳圖南《國術概論》一書中所言:“別派分支,私立門戶,間有獨得之妙,即秘而不宣,以為無上真諦。蓋恐后之學者,其將優於我也”。了了數語,已道破了中國武術發展史上之所失,真可謂一針見血。
中國武術歷史上的“門戶之見”,實在嚴重。一方面是國家對它的不重視,重文輕武;一方面是百姓之偏見,認為“賢者不屑為;為之者非赳赳武夫,即椎魯細民,率皆不學無識者流。”而另一方面,便是派別之爭造成的互相貶詆與互相保密。“閉門造車,管中窺豹耶!甚有囿于門戶之見,入主出奴,互相仇視者”。因而使之“既不能公開講習,又不能筆之於書”。所以影響了它的全面發展和傳播。
對比之下,這與西方實在大不相同。西方近代體育興起后,主動鼓吹,向外傳教,連曾經保守的基督教也一改舊態,成立了“青年會”組織,專門傳播他們的體育制度。而我們的武術先輩們卻嚴守那些流派門戶的保秘戒條,固步自封,也就必然束縛了自己手腳,影響了武術的傳播和發展。
歷史上確有武術家看出了這一自身弱點,如清初的甘鳳池,渴望掃除門戶之見,努力促成各武術流派之融和,卻人少力單,況遭統治者與保守同行的反對,也就只得以失敗告終了。甘鳳池最后連命也搭了上,還是不見成效。
有人說武術流派之爭,促成了各流派的規范化和體系化。不錯!但這“得”與“失”既不同屬,也不能相抵。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家大力提倡下,中國武術的門戶之見逐漸消除,促成了武術的百花齊放。但其歷史上流派之爭留下了斑斑傷痕,卻應銘記在心,以為后人之鑒。
上一篇:中國旅館業的興衰
下一篇:中國民主同盟被迫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