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進取連遭創
吳楚初期相爭之戰,自吳王壽夢于周簡王二年(公元前584年)興兵進攻楚國東方重鎮州來算起,至吳王僚于周景王20年(公元前525年)命公子光率舟師擊敗楚舟師于長岸為止,前后經過60年,發生大小戰爭18次。
晉楚弭兵之后,中原處于和平休戰狀態。此時,吳國興起于東南,又與楚作不斷的斗爭。所以,戰局遂由中原地區移向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地區。
吳國為東南新興國家,竟能一舉將侵凌中原數十年而中原諸侯盡聯盟之力才能抵御的楚軍擊敗,并攻破其重要城邑,在中原諸侯眼中,自然足為抗楚的盟友,于是被邀請參加中原的聯盟。久受楚軍壓迫蹂躪的江淮地區諸小國,也認為吳國可以作為自己的保護國,相繼臣服于吳。
公元前537年,楚國召集蔡、陳、許、頓、沈、徐、越等國諸侯,在夏汭開會,定于10月會師夏汭(今安徽省懷遠縣西),大舉伐吳。會上還約定,屆時楚軍在夏汭等候,越軍在瑣邑(今安徽省霍邱縣)與楚靈王會合后前來。9月下旬,越國大夫常壽過率越軍至長江渡江北上,楚巢邑守將遠啟疆前來迎送。吳軍偵知這個消息,突然出兵截擊,在舒鳩城西的鵲岸大敗楚軍。等楚靈王所率之軍,按原計劃進至南懷(今安徽省全淑縣)、汝清(今安徽省合肥市以東)等地,因吳國處處戒備嚴密,無隙可入,只得仍由原路撤回。次年9月,楚將遠泄伐徐,楚令尹遠罷率大軍屯駐沙汭,以援攻徐之軍,并防吳軍北出。吳軍果然北出救徐,與遠罷戰于房鐘(今安徽省蒙城縣),楚軍敗潰。楚國因屢次與吳作戰均告失利,遂轉取守勢。吳楚兩國間的戰事又平靜了數年。
公元前529年,楚令尹棄疾逼死楚靈王,自立為楚平王。吳國乘楚內亂,出兵包圍州來。楚國新令尹斗成然認為州來乃吳楚之間的戰略要地,請求率軍伐吳。楚平王則認為內亂初平,民心未固,未予允許。此后,楚國整軍練兵3年,至周景王20年(公元前525年)冬,才派令尹陽匄、司馬子魴率舟師伐吳。楚軍與吳公子光之軍戰于長岸(今安徽省當涂縣西江中的東西梁山),楚軍俘獲吳軍最大的戰船“余皇”,使吳軍被迫在江邊筑塢防守。吳公子光為奪回先王乘坐過的“余皇”戰船,派出三人潛水隱藏在“余皇”船旁,然后乘夜黑襲攻楚舟師。楚舟師列陣不動,吳軍不敢接近,便環繞楚舟師高呼“余皇”,“余皇”船旁有人答應,守護“余皇”的楚軍,因搜求內奸而自行混亂,鄰近的楚船也紛紛駛向“余皇”。吳軍因知道了“余皇”所在的位置,乘機發動攻擊,楚舟師亂不成隊,向西敗退。吳軍于楚舟師敗退后,收回“余皇”,奏凱而還。
吳楚兩國經過60年的戰爭,均已疲憊不堪,楚國從此筑城自守,吳國暫時停止了對楚國的進攻。
吳楚兩國60年間的相爭,楚國受挫,主要原因在于,楚統帥沒有抓住作戰時機,缺乏蓬勃朝氣、進取之心,將士不能靈活運用戰術。故楚國受挫。
上一篇:缺乏統一指揮的后果
下一篇:缺乏預見的航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