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斯克里亞賓
斯克里亞賓,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1872—1915)是俄國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自幼顯示出音樂天賦。在莫斯科武備學校學習年代,同時跟科紐斯、茲維列夫學習鋼琴,跟塔涅耶夫學作曲,并受益于拉赫瑪尼諾夫的教誨。1888年入莫斯科音樂學院薩福諾夫鋼琴班和阿連斯基作曲班學習,因與阿連斯基關系不睦而中斷學習作曲。1892年以獲金質獎章畢業于鋼琴班。曾到比利時、法國、荷蘭、德國等地巡回演出,獲很大聲譽。1898年起任莫斯科音樂學院鋼琴教授。1904年辭去音院職務,專門從事創作。
斯克里亞賓以新的方式繼承了古典音樂的傳統,創作具有不斷創新、強烈而豐富的激情、內容富于哲理性特點。他的創作擴大了音樂形象和主題范圍,豐富了和聲、節奏和鋼琴作品結構的表現方法。他不僅是一位交響樂作曲家,更擅長寫作鋼琴音樂。和拉赫瑪尼諾夫同屬于俄國第一批鋼琴作曲家。他的鋼琴音樂別具風格,自成一派,廣泛運用了鋼琴樂器表達感情和色彩的特性。一生共創作了222部作品,對后來作曲家有很大影響。創作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00年以前)。早期創作深受肖邦、柴科夫斯基等人的影響,音樂充滿浪漫色彩和幻想性,富于戲劇激情,細致入微地再現了內心世界,具有細膩的抒情性、鮮明的形象和精雅的織體。而突發性的音調、緊張的節奏與和聲,則充分顯示出個人創作風格。鋼琴協奏曲、第三奏鳴曲均表現出熾烈的戲劇激情,這個時期主要著作還有:第一、第二鋼琴奏鳴曲、瑪祖卡舞曲、前奏曲、練習曲等。
第二階段(1900—07年)。作曲家預感到1905年革命前俄國社會的動蕩和革命風暴即將來臨,在創作中必然有所反映,體現了焦慮不安和對美好未來的幻想。他在創作上不斷進行探索,尤其加強了和聲的創新,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和聲體系,設計出一個基于五個四度的所謂“神秘和弦”做他的和聲基礎。這一階段是他創作的極盛時期。寫作了許多部交響樂作品和鋼琴作品。第一和第二交響曲都顯示出光明與黑暗的斗爭,從森嚴悲慘走向光明,表現人民強大有力,終將戰勝黑暗勢力。第三交響曲(《神圣之詩》)是他的頂峰之作,由“斗爭”、“喜悅”、“圣游”三樂章組成,表現出建樹功勛,歡騰雀躍的形象。管弦樂《狂喜之詩》表現革命風暴即將來臨,世界烽火一觸即燃的壯麗形象。著名作品還有第四鋼琴奏鳴曲、兩首音詩等。
第三階段(1907—14)。在俄國斯托雷平反動統治時期居統治地位的思潮和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下,創作上更傾向于神秘主義、唯我主義,背離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第五鋼琴奏鳴曲顯示出印象主義、象征主義的影響。交響詩《普羅米修斯》(又名《火之詩》)的現代手法顯得更加濃厚。晚年抱著藝術能“通神”的思想,醉心于表現神秘主義的哲學命題,認為音樂與宗教之間有著本質的聯系,力圖創作一種“神秘劇”(未完成)。在十首鋼琴奏鳴曲中自第六首起放棄了調號,調性顯行模糊不清。這個時期的音樂具有了抽象性質,旋律作用減少,過份復雜地運用和弦,完全不使用大、小調,音樂語言變得極為緊張和不諧和。斯克里亞賓的創作極其復雜和予盾,這是那個時期各種矛盾的反映。晚年他完全陷入主觀唯心論的神秘主主和唯我主義的陜小天地。
上一篇:神秘的國際經濟間諜戰
下一篇:缺乏主見的喪鐘敲響在法薩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