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扎羅的天鵝”與羅西尼
羅西尼是19世紀前半期意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他1792年生于貝扎羅城。因其作品受到群眾喜愛,所以被昵稱為“貝扎羅的天鵝”,喻其擅于歌唱。
羅西尼的父母都是音樂家。父親接受了法國革命的思想,曾因宣傳共和、參加愛國運動而被天主教當局逮捕入獄三年,釋放后被迫成為流浪藝人,在一個走江湖的歌劇團里當樂師;母親是這個劇團的歌手。
童年的羅西尼就有一副美妙的歌喉,表現出卓越的音樂才賦。他跟著父母到外演出,在歌劇團里唱童高音為家庭掙錢糊口。直到他12歲時,才在波倫亞開始系統的音樂專業學習。后來,他又擔任了歌劇團的伴奏和指揮。
1810年他開始了歌劇創作生活。他的初期作品,反映了意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們從他的歌劇創作中看到了意大利歌劇復興的苗頭。在當時人民中間普遍流傳的愛國思想的影響下,羅西尼的創作越來越富于政治熱情了。在1813年,就根據伏爾泰的悲劇創作了正歌劇《唐克萊底》和喜歌劇《在阿爾及爾的意大利姑娘》,都鮮明地反映出愛國的民族感情,在威尼斯上演后,使他聞名全意大利。有人寫道:“在意大利有一個人,大家談論他的時候比談論拿破侖還要多。這個人不過是一位才20歲的作曲家。”這里指的就是羅西尼。司湯達也說,當時意大利北部各城市的街上,人們都唱唐克萊底的詠嘆調《憂心忡忡》。可見他的作品多么為群眾所樂于傳唱。
1815年,羅西尼受聘到那不勒斯的圣卡爾羅歌劇院擔任作曲家,從而結束了流浪生活,地位開始穩固,收入也相當可觀了。1816年,他的喜歌劇《塞爾維亞的理發師》在羅馬首次上演,因既有較高的思想內容,又富于情趣,引人發噱而大獲成功。這部杰作,表現了羅西尼寫諷刺喜劇音樂的天才,是他喜劇創作中的高峰。此后,他更多注意英雄性的歌劇題材。這是和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的不斷高漲分不開的。在此期間,他寫了許多取材于歷史及傳奇的歌劇作品,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1815)、《奧賽羅》(根據莎士比亞的作品,1816)、《摩西在埃及》(根據林吉埃里的愛國主義悲劇,1818)、《湖上夫人》(1819)、《穆罕默德二世》(根據伏爾泰的悲劇),(1820),等等。在這些作品中,他表露出要樹立一種異常悲壯風格的意向,創造了當時的意大利所期待的各種英雄形象。這些作品雖然寫的是歷史人物,但都貫穿著民族解放斗爭的思想,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1822年,意大利的革命運動遭到奧國統治者的鎮壓后,羅西尼率領了一個意大利歌劇團離開祖國,先后到維也納、巴黎、倫敦等各大城市演出,都受到熱烈歡迎。1824年他被任為巴黎的意大利劇院的院長。1826年他又被任為王家作曲家和歌唱總監。當時的巴黎,政治空氣活躍,自由民主思想高漲,激起了羅西尼的創作熱情。1829年,他創作并上演了取材于席勒的描寫愛國的人民群眾起義、反抗外族壓迫的劇本《威廉·退爾》。這部歌劇不僅為意大利歌劇藝術的新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其他各國反映愛國思想的歌劇藝術提供了新的創作經驗,甚至19世紀西歐歌劇藝術的發展,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它的影響。這使羅西尼成為當時歐洲紅極一時的作曲家。然而,這也是他最后的一部歌劇。此后,直到他1868年逝世于巴黎幾十年間,羅西尼只創作了一些價值不大的歌曲,特別是傾向于寫宗教作品,幾乎失卻了往日的崢嶸。
早年一向以寫得多(他留下的歌劇有38部之多)、寫得快(他過去寫任何一部歌劇從來沒有超過15天的)而著名的羅西尼,為什么在他后半生的幾十年間“江郎才盡”了呢?歸根結底,正是由于他的富裕、悠閑的生活,特別是脫離法國當時火熱的資產階級革命斗爭,因而他的創作源泉枯竭了。面對著貝里尼、梅耶比爾、威爾第等年輕一代著名歌劇作曲家的活動,他卻安于生活在自己昔日的光輝中,不愿再挺身走險了。
上一篇:“詩言志”對傳統詩歌理論的束縛
下一篇:“趵突泉”的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