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種·魯連臺》中外哲理詩賞析
一笑無秦帝, 飄然向海東。
誰能排大難, 不屑計奇功。
古戍三秋雁, 高臺萬木風。
從來天下士, 只在布衣中。
魯仲連,戰國齊人,高蹈不仕,喜為人排難解紛。趙孝成王時,秦軍破趙四十萬大軍于長平,并乘勢包圍了邯鄲。魏王派新垣衍入邯鄲,要求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并說,非如此秦不會退兵。就在趙國君臣猶豫不決之際,魯仲連拜見平原君,約會新垣衍,痛陳利害,力言不可。適逢信陵君率魏兵前來增援趙國,秦兵遂解圍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不受;平原君又置千金為魯仲連壽,魯仲連笑而拒之,遂辭平原君,終身不復見。后來燕將據聊城,齊軍圍攻一年而不能下,魯仲連遺書燕將,燕將自殺,聊城乃下。齊王欲封魯仲連,他逃隱于海上。這首詩的首二句即分別詠此二事。開篇“一笑”二字寫魯仲連舉重若輕的神態。秦兵圍城,形勢急迫,新垣衍勸說尊秦為帝,如此棘手而重大的問題,魯仲連也只有“一笑”了之。可是,這輕輕的“一笑”就使奉昭王為帝的大事化為煙云。第二句寫魯仲連逃封海上,又用了“飄然”二字,寫他離去的輕松和悄然。對于人們趨之若鶩的利祿,魯仲連卻處理得如此輕松。
“誰能排大難,不屑計奇功。”這是對魯仲連高潔人格的熱烈稱頌。“古戍三秋雁,高臺萬木風。”二句寫魯仲連,照應題面。古堡上秋雁南飛,高臺邊萬木瑟瑟。“古戍”,即古堡。“三秋”,秋季的三個月,也即秋季。“高臺”,即魯連臺。“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從來天下的有才之士,都只在平民百姓之中。“布衣”,指平民百姓。此二句為全詩警語。
“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原為贊揚魯仲連之語,但由于它道出了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因此,便具備了普遍意義。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官本位影響甚巨,普通布衣之士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可是,正是在這些不起眼的布衣之中,往往埋沒著一些才智之士。一個健全的現代社會,應當具有發現并使用他們的機制,這應當是一個社會成熟的標志。
上一篇:《袁枚·馬嵬》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范鎮·雞鳴臺》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