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偶作二首(其二)》中外哲理詩賞析
萬卷堆床書, 學者識其真。
萬里長江水, 征夫渡要津。
養生不但藥, 悟佛不因人。
燕石何須辨, 逢時即至真。
此詩為抒懷之作,題為《偶作》,實含深意。全詩八句,每兩句為一意,這在劉禹錫的作品中實為罕見。
首二句。“萬卷”極寫書籍之多,“堆床”極寫書籍之亂,如此又多又亂的書籍,“學者”卻懂得其中蘊含的“真”諦。其原因乃是“學者”熟悉這些典籍,深諳其中的精義。詩篇似在說明,紛紜繁雜的大千世界并非不可認識, 只要專精于學,舍得投入, 自然能夠了其奧秘。
次二句。“萬里”極言江水之長;可是,久在江上弄潮的征夫,卻能在萬里長江之上順利地渡過要津。詩意似言,不論多么艱險難行之路, 只要熟悉它,勇于實踐,總是能被人征服的。
“養生”二句,另辟蹊徑,別立新意。養生之要訣,不僅是用藥得當,更為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心理。參悟佛性,要緊的是憑靠自己的悟性,而不要事事因人。二句之旨皆在強調依靠自己而不要事事假手于物,假手于人。
“燕石”及燕山之石,首載于《山海經·北山經》,據郭璞的注文可知,這是一種似玉之石。 《后漢書》卷48 《應劭傳》“宋愚夫亦寶燕石”條注引《闕子》云:宋國一位愚人得到了一塊燕石,以為得到了一塊寶玉,便十分珍貴地收藏起來。他的一位客人聽說以后。前往觀看。這位宋人齋戒了七天,穿上禮服,祭以供品,才請出“寶物”。客人看了“寶物”之后,掩口大笑,說:“這是燕石,和瓦塊沒有什么區別啊。”宋人聽了以后,勃然大怒,以為客人不識寶,反而更加小心地將“寶物”收藏起來。這則故事當然是譏諷那位宋人不辨真假,不辨玉石。劉禹錫的這首詩卻反用其意,以為“燕石”與寶玉并不需要加以甄別,只要能“逢時”即為至真之“寶”。言外之意,如果不能逢時,即使是真正的寶物,恐怕也不會有人把它作為寶物來看待了。這與時下流行的民謠(“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倒頗有些類似之處。作者之主旨顯然是在譏諷當政者不辨真偽,以頑石作寶玉的荒唐。但是,我們似也可以從中悟出,在一個缺乏甚或沒有正常的人才選拔與人才使用機制的社會里,在一個僅憑或主要依靠長官意志的環境中,機遇(“逢時”)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重要。這是多少封建士子的喟嘆啊!在我們看來,作者還不是一位仕路坎坷的人,但是即使是他,也不免發出這樣深沉的人生喟嘆,足可見這一問題困擾了多少有志之士。
上一篇:《邵燕祥·假如生活重新開頭》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阿赫瑪托娃·偶句》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