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斧頭之歌(片斷—5)》中外哲理詩賞析
一座偉大的城池所在之處并不僅僅是有著伸長的碼頭、船塢、制造場和
貯積著的地方,
也不僅是不斷地向新來的人或拔錨離去的人敬禮的地方,
也不僅是有高樓大廈,販賣各地貨物的商店的地方,
也不僅是有最優(yōu)良的圖書館和學校,或是充滿金錢的地方,
也不僅是人口最多的地方。
這城池有著最雄偉的演說家和詩人,
他們熱愛這城池,這城池也熱愛他們,
了解他們,
那里除了普通的言行并沒有為英雄而建立的紀念碑,
那里有勤儉,那里有謹慎,
那里男人和女人不看重法律,
那里沒有奴隸,也沒有奴隸的主人,
那里人民立刻起來反對被選人的無底止的胡作非為,
那里男人女人勇猛地奔赴死的號召,有如大海的洶涌的狂浪,
那里外部的權力總是跟隨在內(nèi)部的權力之后,
那里公民總是頭腦和理想,總統(tǒng)、市長、州長只是有報酬的雇用人,
那里孩子們被教育著自己管理自己,并自己依靠自己,那里事件總是平靜地解決,
那里對心靈的探索受到鼓勵,
那里婦女在大街上公開游行,如同男子一樣,
那里她們走到公共集會上,如同男子一樣取得席次,
那里城池有忠誠的朋友,
有最純潔的男女
最健康的父親
最健美的母親
那里就是最偉大的城池。
這是《斧頭之歌》中的一節(jié),它可視為該詩的靈魂。《斧頭之歌》顧名思義是歌唱“斧頭”的歌。但現(xiàn)實主義詩人惠特曼筆下的斧頭,不是童話中的神斧,而是人手中一種實實在在的勞動工具,它不具備神仙或魔怪手中斧頭的魔力,卻具有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從披荊斬棘開發(fā)原始森林,到建造茅屋和窩棚,直至建設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無一不是在它閃動著青光的飛舞下誕生的。但它之所以飛舞是由人的驅(qū)使,因而歌唱“斧頭”之歌,實際上是對開拓者勞動的禮贊。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節(jié)詩卻轉(zhuǎn)換了視角,它以什么樣才算“偉大的城池”為題,在揭示“偉大城池”的真正內(nèi)涵時,論述了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強調(diào)了人的崇高精神品性,及其在塑造“偉大城池”形象上的決定性意義。
這節(jié)詩分兩部分,圍繞“偉大”這個核心,分別從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方面來評述。前一部分,用5行詩歷數(shù)了“城池”物質(zhì)方面的擁有:“伸長的碼頭、船塢”;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最優(yōu)良的圖書館和學校”;以及居住著最多的人口等等。這些物質(zhì)上的擁有,對一座城池而言,無疑是必要的,它會給城池帶來一片繁華的景象,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種種方便。但是,繁華不等于偉大。詩人看重的不僅僅是這些物質(zhì)上的擁有,它在提到這些時都冠以“不僅僅有”四個字,限定了它決定一座城池偉大的有限性。而詩人更加看重的,則是這一城池在精神方面擁有的是什么。因此,后一部分,用20行詩,從多層面反復強調(diào)了形成偉大城池人們必須具備的崇高品性。這里講到了“這城池有著最雄偉的演說家和詩人”。并且強調(diào)“他們熱愛這城池,這城池也熱愛他們”。講到了這城池必須具有勤儉和謹慎的作風;必須沒有奴隸和奴隸主之區(qū)分;男女在一切方面平等;公民是真正的主人,是城池的“頭腦和理想”;而總統(tǒng)、市長等不過是“有報酬的雇用人”而已。這里的人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他們都自覺遵守各種法規(guī),能“平靜地解決”一切糾紛,因此并“不看重法律”。特別是“那里對心靈的探索受到鼓勵”,也就是說特別尊重人權,尊重人的主體意識的發(fā)揮,諸如大膽的設想,開拓性的創(chuàng)新,以及心靈深處的各種希望和要求等等。不難看出,所有這些,無一講的不是人的精神文明的內(nèi)容,而且涉及到各個地方:高度的文化教養(yǎng);熱愛鄉(xiāng)土、祖國的熾熱感情;和平、民主、自由、平等的意識,男女平等的觀念,自主意識主人翁感,以及社會的責任感和道德感。詩人最后還把個人修養(yǎng)概括為“忠誠”、“純潔”、“健康”和“健美”四個方面,以使整個城池處于和諧溫馨之中。總之,他要求從一個家庭到全社會的成員,都成為崇高精神的化身。哪座城池做到了這一點, “那里就是最偉大的城池”。在這里,詩人清楚地表達了他對“偉大城池”內(nèi)涵的見解,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城池,即理想國家的藍圖。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極富哲理意義的論題,那就是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系問題。當然本詩是就它們對一城池之偉大所起的作用而言,但其含義卻具有普遍性。就詩的本體而論,詩人認為,物質(zhì)文明的建設,是個實體, 自然是形成一個偉大城池不可缺少的條件。確實會形成一種繁華熱鬧的景象,但表象上的繁華熱鬧,并不等于“偉大”, “偉大”有著豐富而嚴肅的內(nèi)涵。如果一個城池缺少這種“偉大”的內(nèi)涵,那么它將象波特萊爾《惡之花》中的城池一樣,燈紅酒綠,并沒有給城池增光添彩,反成了罪惡的淵藪,散發(fā)著令人窒息的臭氣。精神是決定的因素,其道理是顯而易見的。美好的物質(zhì)文明建設靠具有崇高精神的人去建造。如果“斧頭”不掌握在具有高尚品性和高度文化教養(yǎng)人之手,那么斧頭的飛舞,給人們帶來的將是破壞而不是建設。即令由高尚人建設起來的城池,也會毀滅于精神卑劣者之手。精神文明是物質(zhì)文明建設的內(nèi)驅(qū)力,這個被千百年歷史一再證明的真理,在詩人論述“偉大城池”內(nèi)涵時,再次形象的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詩之可貴還在于,它還把“偉大”的內(nèi)容,形象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抽象的精神文明,在這里可見可感,可親可學,詩在雙重意義給人以啟示,具有永恒的審美價值。在形式方面,詩歌運用排比的句式,加強了論述的氣勢;遞進的表達方式強化了主題。語言明白如話卻充滿著熾熱的感情,表現(xiàn)了詩的豪放風格,并且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章德益·敦煌壁畫》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雪萊·無常》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