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原文與翻譯、賞析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①,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②,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釋】 ①鑒: 鏡子。②渠: 它,指方塘中的水。
【詩大意】 半畝見方的池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倒映的藍(lán)天白云在其中隨波蕩漾。要問塘水為什么這樣清澈? 只因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
【賞析】 喜歡以詩說理,是宋詩的一大特色。不少詩因說理過于直露,使人覺得索然無味。但也有一些優(yōu)秀之作,既以理入詩,又有詩味,在生動(dòng)形象的自然景象描寫中透露出濃厚的理趣。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是明顯的例子。朱熹這首 《觀書有感》也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詩一開始,在我們面前推出了一方半畝大小、像鏡子一樣清澈見影的池塘。池塘中并沒有追逐嬉戲的紅鯉白鰱,也沒有賞心悅目的荷花葦草,它的動(dòng)人之處就在于清冽而深邃,藍(lán)天白云倒映其中,隨著水的波動(dòng)而蕩漾。“問渠那得清如許?”詩人饒有興趣地發(fā)問、思考,他很快找到了滿意的答案:“為有源頭活水來。”那是由于它有著不斷輸送來活水的源頭!如果沒有這個(gè)源頭,池塘早就會腐臭渾濁了。
這首詩所蘊(yùn)含的哲理是很清楚的:源活水清,本固枝榮。但是由于作者將它冠以 《觀書有感》的題目,沒有蘇軾的 《題西林壁》那樣好理解,引起了人們眾說不一的推測。有人說“人的思想就像那半畝方塘,要想不陳腐,不枯竭,就必須吸收外來的新鮮知識” (陳友冰等 《宋代絕句賞析》)。有人則認(rèn)為是“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把書打開了,好像打開一面鏡子。天光云影是指書中的豐富內(nèi)容。問那個(gè)方塘的水哪能這樣澄清,因?yàn)樵搭^活水流過來,這是說書中的思想內(nèi)容那樣精純,因?yàn)樗胸S富的寫作源泉。” (周振甫《詩詞例話》) 且不論哪種說法更接近實(shí)際,朱熹通過生動(dòng)逼真的形象,給我們留下了一首飽含理趣的佳作,卻是值得慶幸的。
上一篇:《西盟的早晨》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觀梅有感》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