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許虬
居遼四十年,生兒十歲許。
偶聽故鄉音,問爺此何語。
這首詩僅二十個字,但卻包含著無窮情感,引人產生許多感慨。家鄉,是每一個人依戀、熱愛的地方,“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王粲《登樓賦》)這位遠離故土、居住遼地四十年的主人公,已在他鄉安居了,兒子也已十歲了,但是當生長在客地的兒子“偶聽故鄉音”、問父親這是什么話時,這位主人公的鄉思鄉情不禁噴涌而來,化作了這首短詩。透過形象,我們可以感到主人公激動的內心及深沉的感慨。盡管詩中沒有交代其他的背景,但卻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想象余地:主人公為什么要遠離故鄉?為什么又久留他鄉?為什么會“偶聽故鄉音”而引起兒子的天真發問?等等。從這表面輕松、近似戲語的詩句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主人公艱辛、苦澀、崎嶇的人生道路。讀此詩,我們可以想起異曲同工的一首唐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兩首詩都從家鄉語音這一點著筆來抒發思念家鄉之情,一老一少,人物不同,但所挑選的細節卻都很典型,因此藝術效果都很強烈。許虬的詩從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變換上,寫出了人事的變化。由于詩人選取了特定的“居遼四十年”的環境,因而顯得人事變化的大,由于以兒童問語的細節寫之,更見出主人公內心的顫動。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色是質樸自然中見真情,敘事形象中含哲理。許虬是清初詩人,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說他“詩學六代三唐,才情飆舉,惜少持擇,苦于不似。”張維屏《聽風廬詩話》評此詩“極質極古”,都指出這一特色。“折楊柳”是古代民歌,全詩民歌風味濃郁,無生僻字詞,更不用一典,幾乎全是口語。但由于作者隱情于其中,通過小兒之天真發問與其父內心深情襯托對照,又使情感含蓄蘊藉、耐人尋味了。手法、構思雖然是從唐詩中來,但能另辟新徑,也算是一種出新。
上一篇:《慈姥竹·[唐]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捕漁謠·[唐]曹鄴》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