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首詩借小松初不為人所重,待其高聳入云方受人贊譽(yù),道出了不可忽視或輕視新生力量的道理。詩語淺顯俚俗,而寓意深長雋永。
詩人著眼于“今”天的小松,前探其“小”時,預(yù)想其“高”后,從而寫出松的生長全過程。松在幼苗期,深埋草叢之中,不為人發(fā)現(xiàn);而后竄出于蓬蒿之上,也不為人注目;只有等到凌云之時,時人才盛贊它的高標(biāo)。這是松樹生長的自然過程。
從松的角度說,它有著奮進(jìn)向上的精神,才會由淹沒深草之中而達(dá)到凌云之高。還是掩藏在“深草里”時,它就“刺頭”欲出,一個“刺”字,蘊(yùn)力無窮,鋒銳異常,它要沖刺而出,加上枝枝如芒的松針,更覺有所向披靡之勢。它終于沖出了蓬蒿的包圍、壓抑,必然直向云霄沖去。
從時人的角度說,小松在深草里時,固然不見不識,就是出了蓬蒿,也不予重視,只有等到凌云高后,才予以承認(rèn),并贊賞它的雄偉。松樹的生長緩慢,由小松到大松是個“漸”的過程,逐步地生長拔高,不會一竄而沖天,一旦便凌云。因此,小松不可能得到時人的愛護(hù)、培植,甚至因其小而加之砍伐、戕害。
這首詩的重心放在對“時人”的諷喻上。規(guī)諫“時人”要有識見,不可輕視新生力量,不可只從現(xiàn)象看問題,要透視到事物的本質(zhì)。同時,也啟示著人們,要有一股沖刺精神,才能從蓬蒿中出頭,只有身顯名揚(yáng)才能為人所重。不可小視自己,要有凌云壯志,要有漸進(jìn)的毅力。“時人不識凌云木”是普遍現(xiàn)象,心懷凌云志不是人人皆具,明乎此,就不會“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首詩一、二句中“刺”與“出”相呼應(yīng),三、四句中“凌云”迭出,前一“凌云”指小松,后一“凌云”指大松,一為能凌云之木,一為已凌云之木,而一言“識”一言“道”,機(jī)巧生趣。詩人本來是借小松抒發(fā)自己不為人所重的不平之氣,可是卻表現(xiàn)了警世勉人之理,頗耐人尋味。
上一篇:《寓意詩五首(其五)·[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檜·[宋]韓琦》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