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鄭燮
兩枝修竹出重霄,幾葉新篁倒掛梢。
本是同根復同氣,有何卑下有何高!
鄭燮在詩歌、書法、繪畫三個領域都獨辟蹊徑,而且取得不同尋常的成就。他畫的竹子、蘭花、石頭很出色,而題畫的詩則更出色。這類詩往往用平易的語言闡發他對社會、對人生的獨到見解。
這首詩開頭兩句寫畫面上兩根高大的竹子,這兩根“新篁”的梢頭倒掛著幾片竹葉。竹子只有兩根,竹葉只有幾片,符合鄭燮“冗繁削盡留清瘦”的審美原則;但作者的思路并沒有局限于美學范圍,他據此毫不牽強地引發出一個平凡而深刻的真理:“本是同根復同氣,有何卑下有何高!”兩根竹子稟賦的本原相同,又長在同一條竹鞭上,哪有什么高低可分?這兩句是全詩的警策,所提出的問題已經遠遠超出畫面上兩根竹子的范圍了。
據鄭燮自述:“板橋最窮最苦,貌又寢陋(長得難看),故長不合于時然發憤自雄,不與人爭而自以心競。”在《七歌》中,他寫自己幼年時家中“時缺一升半斗米”;三十歲時還“爨下荒涼告缺薪,門前剝啄來催債。”長期的貧賤生涯使他養成了對封建等級制度的逆反心理。他認為貧賤和富貴不是永恒不變的,在家書中他明確地宣稱:“彼祖宗貧賤,今當富貴;爾祖宗富貴,今當貧賤”,是“理也” (《杭州韜光庵中寄舍弟墨》)。這里的“理”,即天理,帶有規律的意思。在考中進士當上縣官后,他對上級不奉承,對平民不欺壓。在因得罪上司和富人被罷官以后,他干脆拋卻烏紗,以賣畫為生,在題畫詩中頗為嚴肅而又不失風趣地繼續闡明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領悟。
人本是平等的,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原則,在清末由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仁人志士引入我國,并逐漸為先進分子所接受,到今天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常識了。但鄭燮作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盛世”,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被宣布為天經地義的真理,不容懷疑的原則,而鄭燮敢提出“有何卑下有何高”的詰問來向它挑戰,這表明鄭燮不但在藝術上站在時代的前面,在思想上也是站在時代的前面。
上一篇:《琴歌·[先秦]百里奚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登韜光絕頂·[近代]宋教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