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廖凝
落盡最高樹,始知松柏青。
此篇《全唐詩》僅錄二句,疑為殘句。唐人風流灑脫,頗多即興之作,又往往唱和聯句,有時甚至一句而名滿天下,時人競相傳誦。《全唐詩》中,廖凝詩作殘句甚多,且其喜作聯句。聯句往往即席相附,所以其詩中斷章殘句并不為奇。或許,一些文辭片斷,在時人看來,還是妙手佳作,這才使風流未沫,遺韻幸存。
此篇以《落葉》為題,顯然是對自然現象的洞察和概括。秋天,是物華蕭索、草木凋零的時候,對于自然界來說,這是一種必然而又平常的現象。但是,對于處在自然代謝中的人來說,這往往是一種象征。它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悲秋意識。即宋玉《九辯》所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種對秋的感慨,在長期的發展中,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漸漸地積淀為一種民族的集體有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因而,每當自然界冷落蕭瑟之時,人們難免要勾起對世事人情的聯想。如唐初詩人孔紹安的一首《落葉》詩:“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就是從秋風落葉聯系到客意飄零;把自然現象與人生經歷融為一體,表達自己內心的感觸。所以秋天在中國詩人的筆下,往往被賦予一種特別的意蘊:它不但是一種自然現象,同時也是一種對人生嚴峻考驗的表現。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此篇二句,便不只是對秋意嚴酷松柏長青的詠寫,更具有一種象征意義。
從題目推測,作者所要描寫的主要是秋葉,所以殘留二句可能是全篇之末。在結句處,通過松柏與秋葉的對比,來襯托其風霜高節的品性。“落盡最高樹”一句,已極言秋意之深。古人有云“一葉落知天下秋”,何況落葉紛紛,而終于“落盡最高樹”。此刻的自然界,一片蕭瑟凄清。在肅殺之中,人們不但領略到了自然的無情,而且也意識到了那曾經參天茂密的高樹,原來也無法抵御秋風的侵襲。唯有松柏,雖然不曾參天而立,沒有茂密濃蔭,但是在秋風之中,卻顯示出了自己不畏嚴寒的本性,表現了高潔的氣格。無疑,這里既是寫松柏,又是寫人。這是中國詩歌中一再詠寫的主題,而且松柏向來都象征著人的骨氣品格。孔子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已明此意。本篇二句也可說是對這一主題的一次藝術的重復。
就表現藝術而言,此二句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頗為突出。這種對比不僅表現在松柏長青與秋風落葉的簡單對比,而且更進一步地,高樹濃蔭與松柏平樸也是一種對比。這一對比,有利于表現出松柏與高樹的內涵,也就是說能夠在更高層次上,透過事物的現象表現出其本質,所謂“風霜高節”是也。此外,即使在當句之中,也暗含了一種對比意義,“落盡最高樹”一句,表面上看是講秋風落葉,季節蕭瑟。實際上“最高樹”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級,當然是相對較低樹而言。連“最高樹”都已落葉殆盡,何況其他的樹呢。這就是說,季節已不是秋意初生,也不是秋意漸深,而是秋風瑟瑟肅殺無盡之際。因而“最高樹”作為一種比較手法的運用,在句中又有表現秋意冷落之至的意味。這或許也可看作是作者匠心獨運之處。
上一篇:《菩薩蠻·[宋]方千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薤露行·[魏]曹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