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昀《河中石獸》原文|注釋|賞析
滄州①南,一寺臨河干②,山門圮于河③,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④數小舟,曳鐵鈀④,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⑥寺中,聞之笑曰: “爾輩不能究物理⑦,是非木柿⑧,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⑨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⑩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11)聞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12),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13)逆流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14)?
(《閱微草堂筆記》)
注釋 ①滄州——在河北省東南部,北魏時分瀛、冀二州置,治所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明、清治所在長蘆(今滄州市)。②河干——水邊、河岸。③山門圮于河——山門倒塌在河里。山門:佛寺的大門。圮(qi):坍塌。④棹(zhao)——搖船的用具。這里指搖船。⑤曳鐵鈀——曳(ye):牽引。鈀(ba):同“耙”,整地的農具。⑥設帳——開館執教,即教書。⑦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這些人不會推究事物的道理。⑧是非木柿——這不是木片。柿(fei):亦作“林”,削下的木片。 ⑨湮(yan)——埋沒。 ⑩傎(dian)——顛倒錯亂。這里是“荒唐”的意思。(11)河兵——水手。(12)嚙沙為坎穴——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嚙(nie):咬。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沖刷。(13)溯(su)——逆流而上。(14)可據理臆斷歟——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地作出判斷嗎?
賞析 為了尋找沉入河中的石獸,文章介紹了三種方案:第一方案出自和尚,以為石獸“順流下矣”,遂“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實踐證明是錯的。第二方案出自教書先生,他自以為高明,譏笑他人“不能究物理”,“沿河求之,不亦傎乎”;認為“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他的話有一些道理,但帶有片面性。第三方案出自一位老河兵,他主張“當求之于上流”,并講出一番道理,“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實踐證明老河兵的方案正確。
作者從這件事悟出一個道理:天下的事是復雜的,對任何一件事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萬萬不可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觀地作出判斷。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范圍內,都有局限性,不可能“萬事通”,不要以為自己無所不知。過于相信已知的點滴知識,不僅不能有所發現,而且往往會陷入錯誤的泥潭。這就是這篇雜文給我們的啟示: 凡事不可“據理臆斷”。打撈石獸的正確方案出自老河兵,這又啟示人們: 實踐出真知。只有經常在河水中同石頭、沙子打交道的人,才能對石性、沙性,以及水性有比較透徹的認識。
這篇雜文在寫作上先敘事,后議論,所敘之事是議論的材料,所發議論是統帥材料的觀點。敘事,條理明晰,曲折動人; 議論,言簡意賅,見解精辟。特別是敘事部分,在一則完整的小故事中,既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又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全文的語言,精煉有力,生動靈活,多有妙趣。
上一篇:杜衡《沒有感想的感想》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蔡元培《洪水與猛獸》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