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畫魚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宋]蘇軾
湖中道中作。
天寒水落魚在泥,短鉤畫水如耕犁。渚蒲披折藻荇亂,此意豈復遺鰍鯢?偶然信手皆虛擊,本不辭勞幾萬一。一魚中刃百魚驚,蝦蟹奔忙誤跳擲。漁人養魚如養雛,插竿冠笠驚鵜鶘。豈知白挺鬧如雨,攪水覓魚嗟已疏。
本詩屬于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蘇軾有一些詩歌,直接繼承了白居易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某些筆法,反映了民生疾苦,替百姓說話,如《吳中田婦嘆》、 《荔枝嘆》、《畫魚歌》等。其中前兩首比較有名, 《畫魚歌》則不大為人注意;但這也是一首好詩,語言含蓄,頗值得玩味。
《畫魚歌》通過“畫魚”這樣一件小事,反映了官府征斂既繁、刑罰又嚴、擾害百姓的社會現實,也表現了作者對人民苦難的深深的同情。
詩的開頭就“句首標其目”,單刀直入地寫“畫魚”的情況,這一點很象白居易新樂府的筆法。這里的“畫”是個通假字,同“劃”字。當時我國南方有用帶鉤的棒劃水取魚的方法。”天寒水落”,魚兒潛入泥中,短鉤劃水如同犁耕在泥上一樣,按說已不是劃水取魚的時候了;況且從后面“漁人養魚”句來看,此處“畫魚”是在漁民養魚之處,那么從養魚常理來說,更應該讓魚蕃息生長,以待來年。但還是有不少人在劃水取魚,弄得蒲草折斷,藻荇等水草散亂不堪,看那意思連鰍鯢也不會放過的。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對養魚者來說,無異于砸掉飯碗。——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作者在這里沒有答案,只是在讀者腦中留下了一道思考題。我們可以想象官府的鞭韃摧逼,也可以想象漁民無可奈何的哀嘆……
“畫魚”并不容易: “偶然信手皆虛擊,本不辭勞幾萬一。”第一可見漁人勞苦;第二可見魚已不多。當然,有時也會有一條魚中刃,可其它的早就驚跑了。
最后四句從漁民養魚的角度暗示出了詩的主旨,這也屬于白居易新樂府“卒章顯其志”的手法。“漁人養魚如養雛,插竿冠笠驚鵜鶘。豈知白梃鬧如雨,攪水覓魚嗟己疏。”這里點明“養魚”是很重要的,它暗示出了“畫魚”給漁人帶來的苦難的嚴重性,促使人們去思索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這樣,官府的征收繁多與嚴酷摧逼就可想而知了。請看,漁民養魚就象養小雞一樣不容易,往往還要在養魚處插上竿子,上面戴個竹笠,讓它象個人的模樣,借以驚嚇鵜鶘之類食魚的水鳥。可見漁人是很辛苦的,對所養的魚也是很珍愛的,他們渴望所養的魚又多又大,獲得豐收。他們哪里料得到現在白色的棒子(即詩中的“白梃”)象雨點般攪水覓魚呢?不過已經能夠明顯感到水中的魚很少了,這怎能不使人深深嘆息呢?詩歌中的“嗟”不僅是漁民嗟嘆魚少,我們還似乎看到了作者也在為漁民的生活艱辛而嗟嘆和憂傷呢。
這首詩以“畫魚”始,以嗟嘆終,感情深沉。語雖含蓄,但譏刺官府擾害百姓的意思還是不難理解的。
在寫法上,這首詩選材典型,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以小見大,反映民生疾苦,這正是白居易新樂府常用的方法。在語言上本詩樸素無華,基本上是白描手法,只、在個別地方用了比喻,但娓娓敘來,在含蓄中蘊含著深沉的感情。本詩沒有象白居易《賣炭翁》那樣直接點出宮使來(“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也沒有象他的《吳中田婦嘆》那樣直接把矛頭對準官府(“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而只是擺出事例,啟發人們思考,找出癥結所在,自己得出結論,起到感染人的作用。這些就是本詩在藝術上的獨特之處。
應當說明一個問題,本詩寫于宋神宗熙寧五年,正是王安石大力推行新法的時候,蘇軾寫這樣的詩和他的保守的政治態度是有關的,但是從反映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這個角度來說,仍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因而應該予以充分的肯定。
上一篇:洪芻《田家謠》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虞集《白翎雀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