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衣曲》言情贈友詩歌
去秋送衣渡黃河,今秋送衣上隴坂。
婦人不知道徑處①,但問新移軍近遠。
半年著道經雨濕②,開籠見風衣領急③。
舊來十月初點衣④,與郎著向營中集⑤。
絮時厚厚綿纂纂⑥,貴欲征人身上暖。
愿身莫著裹尸歸⑦,愿妾不死長送衣。
這是一首新題樂府詩,寫的是戍邊士卒的妻子送寒衣的事。唐代承襲西魏的“府兵”制度,應征兵役,刀箭鞍馬衣物一切自備,所以有家人送衣的事。
寫征夫思婦的憂怨和相思之苦,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古老的題材,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 中就有征人和家人互相思念的詩篇。王建這首 《送衣曲》寫的也是這類題材,但它著重表現的卻是一個“情”字,即通過征人婦送衣及其心理活動,寫出了征人婦對征人的深厚感情。
第一、二句以兩個交疊的鏡頭推出了畫面: 送衣的征人婦交疊著出現在兩個時節的兩個地方: 去秋的黃河,今秋的隴坂。去年的秋天,軍隊在黃河一帶作戰,婦人送衣過了黃河; 今年又到了秋風蕭瑟的季節,涼風中婦人似乎感覺到了征人身上的寒意,趕忙打點好衣物上了路,不過,今年戰事有了變化,軍營已移到了隴坂。隴坂,指隴山,在陜西和甘肅交界的地方。兩句詩點出時間的長度和空間的跨度,暗含征人婦思念的深長和相思之苦。接下來寫婦人送衣途中的苦況: 婦人還不知道軍隊行進的路線,只好一路打聽最近一段時間軍隊行軍屯扎的遠近情況。婦人出門已經半年了,一路上顛沛流離,秋雨綿綿,泥濘路滑,但一想到征戰的丈夫在風雨中受凍的可能,她不敢稍息,只有冒雨兼程,早日把衣服送到,更重要的是早見到他也好放下一直懸著的心。雨淋濕了自己倒不打緊,箱子中的衣服該也淋濕了吧?她打開箱子,讓風吹吹干,那濕衣服經風一吹,衣領變得皺緊了。詩至此用四句交待征人婦送衣途中的艱辛,僅此四句已寫夠了勞頓,寫盡了惦念之情。
第七、八句宕開筆法,凝墨描摹送衣婦的內在世界。詩又以疊影幻化出送衣婦的記憶屏幕: 去年的十月,征人婦為征人穿上棉衣,征人向集中營走去。回憶是感情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時主體返回內心重溫舊夢以求得現實的空幻安慰,相互離居中的夫婦便常常在舊日溫情中消釋著孤獨的愁苦,尤其是臨別前的一切最堪回味。所以去年十月軍中收檢衣服,征人婦送衣到軍營的一幕又浮現在婦人的心屏上。如今丈夫怎么樣了呢?她不愿多想,也不敢多想,她只把迫切的思念、滿腔的愛和深深的祝愿都寄托在這棉衣上了: 這衣服當初鋪棉絮時加厚了一層又一層,她似乎企圖把所有的愛都縫進去,可她所有的愛只凝結在一點上——她只是想征人在外身上暖和一些啊。至此詩中主人公的感情才得以正面的明確披露,“絮時厚厚綿纂纂”一句兩處使用疊詞,給人以促迫密急的感覺,正可以見出送衣婦對征人的深長的思念和深厚的感情。
詩的最后兩句字面上就題目 “送衣”收住,情韻上則以一種生命的基本意義上的祝福和無可奈何的愿望宕出遠神。“愿身莫著裹尸歸”反歷史上“男兒當以馬革裹尸”的功名意義而用之,表現了一個本分的希望能安居樂業的婦女的愿望: 如果征人不能歸來的話,她也只希望他能安全地活著,即使是每年都這樣遠途送衣也是樂意的。
全詩始于送衣,又終于送衣,洋溢于全詩的卻是送衣人的情。王建是一個巧于創題設意的樂府詩人,《唐才子傳》 說他“于征戍、遷謫、行旅、離別、幽居,官況之作,俱能感動神思,道人所不能道”,這首 《送衣曲》可以作一個例子。一般寫征戍離別的詩都以景物寫感情,渲染環境烘托感情,這首詩則緊緊圍繞送衣婦送衣這一舉動,前半部分寫她路上的艱辛,后半部分描摹她的內心世界,寫法純是客觀的實錄,語言樸質自然,似乎還帶著鄉間泥土的氣息,然而卻寫出了征人婦深摯、樸實、豐厚的感情。
注釋
①道徑處: 道路經過的地方。②著道: 在路上。經雨濕: 經過雨打濕。③開籠: 開箱。衣領急: 濕衣被風吹干后衣領皺緊。④點衣: 軍中收檢衣服。⑤營中集:向軍營里集中。⑥絮時: 鋪棉絮時。纂纂: 層層加厚的意思。⑦身: 指 “征人”。裹尸:是說戰死了把尸首裹好帶回。《后漢書·馬援傳》: 男兒當以馬革裹尸。
上一篇:《送蔣心余編修南歸》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魏萬之京》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