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言情贈友詩歌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共二首,這是其一。與其說這是一首送別詩,毋寧說是“詩家夫子王江寧”抒發懷友之情,表白自己表里澄澈的心靈絕唱,俞階云曰: “借友以自寫胸臆,其詞自瀟灑可愛。” (《詩境淺說續編》)
起首“寒雨連江夜入吳”,寫景兼點時令,“寒雨”點出時間。“連”、“入”兩字,將江南綿綿淫雨和蕭蕭秋風連在一起,“連”字把雨勢寫得浩淼無際,“入”字把雨勢寫得極富有動態。在這江水奔騰,江岸寂寂的夜里,作者送友,契闊話別,心如潮涌。世途的坎坷,被貶的幽憤,異鄉的愁苦,遷客的辛酸,都涌向心頭。窗外淅瀝秋雨打荷葉,屋內孤燈一盞伴人影,“高樓送客不能醉” ( 《芙蓉樓送辛漸》其二) ,千言萬語勝美酒,因此,首句寫景給人一種蒼涼渾厚之感,顯得詩的意境闊大,蘊含極深,這樣為第二句蓄好了勢。
次句 “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即天亮,客走之后,作者一人,此時此景,作何感想?一個 “孤”字,把作者心境全盤托出,可謂一字千金,神來之筆。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無情無思的巍峨山岳,寫得孤瘦凄苦,正烘托出人的幽憤悲傷,“深情苦恨”,故陸時雍曰: “煉格最高,孤字自作一語。”(《詩境總論》 )
末二句突兀而來,轉折極曲,顯得與一、二句不連貫,其實,這是曲筆婉達,曲中見致。此次旅行,辛漸由潤州 (今鎮江)北上到洛陽,王昌齡從江寧(今南京) 冒著 “秋海陰”、“楚云深” (同題其二)之天氣,為之送行,可見并非泛泛之交。送別在即,作者不寫與辛漸分別依依不舍之情,而是深入一層,去寫自己思念洛陽親友,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更襯托出王、辛兩人交情之深,分別之難,此一致也; 省去自己讓辛漸捎語問候洛陽親友,而突出洛陽親友問候自己,這種用 “己思人乃想人思己”的手法寫思念,與王維 “遙知兄弟登高處,插遍茱萸少一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此二致也; 以送辛漸為媒介,將辛、王、洛陽親友的相思連為一體,此三致也。因此,“如”、“問”,作為設詞緊承上句,景情諧一,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問”字不但省去了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也省去了許多繁冗的禮節,將作者和親友深厚誠摯的友愛活脫脫地表現了出來,可見 “問”字的 “超凡入圣” (胡應璘 《詩藪》 ) 。
尾句 “一片冰心在玉壺”,承上句 “問”字作答,可謂妙語天成,含蓄雋永。龍標因 “不矜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 ( 《唐才子傳》 )。“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龍標野宴》 ),雖遭遠謫,然其凜凜正氣的性格不變,堅貞不屈的意志未改,表里澄澈的心靈如故。志同道合的親友關注的正是這些,但龍標并未說出。故鐘惺曰: “龍標七絕,妙在全不說出,讀未畢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見矣,然亦終說不出。”( 《唐詩歸》 )因此,看似平淡思亦奇的答語,把朋友之間誠摯友誼、深情厚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實用“冰心”,“玉壺”比喻 “志行之潔” (黃生語)并非龍標之獨創,鮑照就有 “清如玉壺冰”之句,李白的 《玉壺吟》 就表現了他與世俗不同流合污的堅貞傲岸的性格,然而龍標的詩句,卻是絕唱,“妙絕古今,別有天地。”(沈德潛 《唐詩別裁集》 )這體現在: 他用冰心玉壺,不僅表現了摯友的互相了解,互相信任,自己的 “神骨瑩然如玉” (周珽語) ,而且也表現了他對 “謗議”者的無聲回擊,更表現了他光明磊落、我行我素的個性和品格。因此,此詩構思力避俗套,想象出奇。
總之,前兩句通過煙雨茫茫,水天連接,楚山孤峙,吳水咽流的景物描寫,使詩的意境蒼茫渾厚,“深情幽怨”。后兩句通過敘事抒情,懷友相思,表白心跡,顯得構思精妙、含蓄。
上一篇:《自君之出矣》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菩薩蠻》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