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谷回寄蔡氏昆仲》言情贈友詩歌
一年兩度錦江游,前值東風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
山牽別恨和腸斷,水帶離聲入夢流。
今日因君試回首,淡煙喬木隔綿州。
為了更好地理解此詩,先要弄清詩中的三個地名 (即綿谷、錦江、綿州)的地理位置。綿谷治所在今四川廣元縣,綿州(今四川綿陽縣)在綿谷西南方向,而錦江即今成都市南的走馬河,又在綿谷、綿州之西南。昆仲,對他人兄弟的敬稱。蔡氏昆仲,大約是詩人游覽錦江時新結識的朋友。這首詩,是詩人從錦江回到綿谷后寫給蔡氏兄弟的。在詩中,作者通過追憶舊游,描繪了錦江一帶美麗動人的景色,抒發(fā)了離別朋友后的悵惘心情。
首聯(lián)二句總憶昔日兩游錦江的經(jīng)歷,并點明游玩的具體時間。錦江是唐時著名的游覽勝地,作者一年之中竟能兩度前去游覽,自是人生樂事。況且這兩次游覽,都適逢良辰佳時。第一次正值東風送暖、百花盛開的春季,第二次恰在天高云浮、涼爽宜人的秋日,豈非快上加快?二句雖是淡淡道來,然而其喜洋洋、其樂融融之情,已經(jīng)溢出筆墨之外,為后文的回味和思念打下了基礎。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頷聯(lián)這二句,與杜甫《登樓》一詩描繪錦江之景的名句“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異曲同工,同樣膾炙人口。它分承“前值東風后值秋”句,描繪出錦江一帶春秋兩季美麗的景色,表現(xiàn)出作者當日飽覽錦江風光、目迷心醉的神態(tài),也含蓄地流露出與蔡氏兄弟的情誼。在寫法上,作者明顯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不僅展現(xiàn)出錦江一帶春草秋云之美,而且活畫出它們有情有意、可憐可愛的形態(tài)。春游之時,岸邊碧草連天,一片綠茵; 秋到之日,天上白云如絮,隨風舒卷。面對此景,本該縱馬奔馳,然而草似有情,不時牽絆住馬蹄,仿佛讓人再多呆片刻; 云如有意,將岸邊的亭臺樓閣輕籠微罩,平添了一種煙云朦朧、縹緲虛無之美。實際上,這二句表現(xiàn)的是作者自己陶醉于“芳草”之美而策馬徐行,沉迷于秋云之景而流連忘返的情形。但如此寫來,化直為曲,倍增意趣。“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 ) ,兩游錦江之時,作者新交了蔡氏兄弟二位朋友,于此良辰美景之中,或攜手共游,或促膝暢談,或飲酒賦詩,或臨流高歌,友情更會加深。因此,有情者固為春草,美好者雖指秋云,但他們之間的情誼,不也正像新生的春草在漸生漸長嗎?不也正如秋空的碧云那樣高遠純潔嗎?
正因為兩游錦江時給作者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所以當他告別錦江和友人時,產(chǎn)生遺憾悵惘之情就很自然了。頸聯(lián)二句,作者移情于景,借景寫人,極為形象細膩地抒發(fā)了自己和友人的離情別恨。當作者策馬北去時,顧盼徘徊,依依難舍,回頭一望,青翠的山峰像故意牽惹人的愁恨,碧綠的流水也似乎發(fā)出了嗚嗚咽咽的離別之聲。作者緩緩北行,青山漸漸望斷了,而作者的肝腸也似欲斷絕,水聲漸漸聽不見了,但卻幻入夢境,使人依舊神牽魂縈。詩人觀山山有意,看水水有情,借眼前之景以抒發(fā)友人雙方山高水長的情誼。因為“牽別恨”、“帶離聲” 的何止是錦江山水,也是錦江友人心情的形象表現(xiàn)呵! 這二句,一箭三雕,用筆極為含蓄,抒情頗能移人。
尾聯(lián)寫作者回到綿谷后,追憶錦江的山水云草,回思友人的盛情厚意,相思不絕,情意如縷。然而回首翹望,淡淡的煙霧,高大的樹木遮住了詩人的視線,連綿州城都望不見了,何況遠在綿州西南的友人蹤跡、錦江景色呢?如此一結,不僅關合全篇題詩寄思之旨,而且與李商隱的名句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 《無題四首》 ) 、歐陽修的名句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踏莎行》 )一樣,收到了層層深入,委曲盡情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按照總憶——游覽——別離——思念的順序,逐層寫來,脈絡十分清晰。手法上或擬人,或移情,借物寫人,化直為曲,用筆變幻莫測,足見作者不愧為 “晚唐中之錚錚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錄》 )。
上一篇:《答晁以道》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臘旦大雪,運使何同叔送羊羔酒,拙詩為謝》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