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天經、智老,因訪之》言情贈友詩歌
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②。
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③。
西庵禪伯方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④。
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試春風⑤。
陳與義于1135年因病請求免官,六月,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他離開朝廷,移居青鎮。青鎮與烏鎮隔苕溪相對,青鎮在溪東,今屬浙江桐鄉縣,烏鎮在溪西,今屬烏程縣。這首詩作于紹興六年(1136) 春天。詩的首聯是寫景。“今年二月冰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作者不只交代了時令和季節特征,而且還描繪了春潮澎湃、生機勃勃的早春景象。早春二月,冰雪似乎剛剛融化,而一夜之間,春水已漲,但見苕溪綠波,滾滾東流。頷聯“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是這首詩的警句,歷來為評論家所稱道。這兩句詩不只對仗工巧,自然和諧,更出色的是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客子,這里是詩人自指。詩人抱病閑居青鎮,只靠吟詩度日以自慰。可是,那細雨聲聲似乎向詩人報告杏花盛開的消息。在這萬象更新的時刻,詩人再也不能平靜地吟詩作賦了,雨聲和杏花帶來的春的氣息,使詩人久積心底的那一腔熱情也像春水一樣萌生滋長了。詩人從靖康之變,避亂湖湘到紹興五年寓居青鎮,前后十年,他思家憂國,無限感慨。心情就像早春苕溪的流水一樣難以平靜。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住在西庵的智老和住在北柵的天經。“西庵禪伯方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精通佛學的智老正多病,安于窮困的天經還固守儒生的作人原則。當初,陳與義曾讓天經出仕,天經不答。及與義參知政事、動而見格于執政,氣抑抑不得伸,乃嘆曰: “吾今始知天經之高也。” (見 《陳與義年譜》 169頁)這兩句詩既寫了友人的生活和處境,也暗示了詩人自己的生活態度。陳與天經、智老友情頗深,1135年冬,他曾寫了 《與智老、天經夜坐》一詩。“殘年不復徒他邦,長與兩禪同夜釭。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無數落天窗。”表明了他們彼此相互了解、默契的深摯情誼。“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試春風。 ”二子, 即指他的好友天經與智老。 “憶” 與 “懷” 相照應,為詩題 “訪”之原由。綸巾鶴氅本是六朝以來名士愛穿的服裝,這里是借代的修辭手法,代指詩人自己。“試春風”寫春日出訪,與首句呼應。對陳與義的評價,錢先生可謂最中肯: “在北宋南宋之交,也許要算他 (陳與義)是最杰出的詩人。他雖然推重蘇軾和黃庭堅,卻更佩服陳師道,把對這些近代人的揣摩作為學杜的階梯,同時他跟江西派不很相同。……所以他的詩盡管意思不深,可是詞句明凈,而且音調響亮,比江西派的討人喜歡。靖康之難發生,……他的詩進了一步,有了雄闊慷慨的風格。” (錢鐘書 《宋詩選注》 )他的詩常常信手拈來,淺語入妙。學習前人之長而又有自己獨創的風格。劉克莊曾給予他很高評價: “元祐后詩人疊起……,要之不出蘇、黃二體而已。及簡齋出,始以老杜為師……造次不忘憂愛, 以簡潔掃繁縟, 以雄渾代尖巧。 第其品格,故當在諸家之上。” ( 《后山詩話》 前集卷二)
注釋
①天經: 姓葉,名慰先,字天經。烏程人。善為文,尤長于詩歌。少曾學詩于與義,并高僧大圓洪智皆擅詩名,嘗唱酬芙蓉浦上,后名其處曰三友亭。智老: 即大圓洪智,一位和尚。②苕溪: 水名。源于浙江省天目山,經杭州、湖州等地,入太湖。因岸多蘆葦,故名苕溪。③客子: 寄居外地的人。④西庵: 智老所居之地。禪伯: 精通佛學的人。北柵 (zha) : 天經所居之地。與西庵都在湖州東南九十里的烏鎮。儒先: 儒生。精于儒學的人。固窮: 安于窮困。《論語·衛靈公》 中記載孔子的話: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⑤綸巾: 用絲帶制成的一種頭巾。鶴氅(chang): 用鳥類羽毛做的外衣。晉人謝萬著白綸巾、鶴氅裘。是六朝以來名士愛穿的服裝。
上一篇:《得樂天書》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思友人》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