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面流血難從再醮》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晉書》卷九十六《列女傳·陜婦人》:“陜婦人,不知姓字,年十九。劉曜時嫠居陜縣,事叔姑甚謹,其家欲嫁之,此婦毀面目自誓。后叔姑病死,其叔姑有女在夫家,先從此婦乞假不得,因而誣殺其母,有司不能察而誅之。時有群鳥悲鳴尸上,其聲甚哀,盛夏暴尸十日,不腐,亦不為蟲獸所敗,其境乃經歲不雨。曜遣呼延謨?yōu)樘兀戎湓藬卮伺O少牢以祭其墓,謚曰‘孝烈貞婦’,其日大雨。”
【釋義】晉代陜西一婦人,寡居后,家人要把她再嫁,她自毀容貌,立志不嫁。
【例句】截耳殘形,永杜重婚之議;劈面流血,難從再醮之言。自古至今,芳名不滅。(柯丹邱南戲《荊釵記》第四十四出《續(xù)姻》)玉蓮舉古烈女事,表示不重婚的意志。
上一篇:元曲典故《冥鴻》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賣杏花(賣花聲)》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