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這首詩是唐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暫住時寫的。唐朝自天寶十四年(755),發生安祿山叛亂至此五年間,戰火連綿不絕,社會劇烈動蕩,中央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廣大人民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痛苦,更是難以名狀。杜甫親身經歷了這場災難,他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在這一時期寫了許多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佳人》亦是其中之一,寫的是一個棄婦的遭遇和志節。全詩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起首兩句,點明題目,引起下文?!敖^代有佳人”,這是詩人凝縮《李夫人歌》中“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而成的詩句,用在篇首,既點明題目,又示意詩中所寫乃一曠代少有的美麗女子,但是,這樣一位“絕代佳人”為什么不住在通都大邑的高門夏屋,卻寂寂地住在這荒山深谷呢?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疑問,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從“自云良家子”至“那聞舊人哭”,是佳人自述遭遇。她說:我出身于清白之家,只是因為家道衰落了,才來這里與草木同居。我有擔任高官的兄弟,不幸在天寶末年關中受到安祿山叛軍攻擊時慘遭殺害。在這動亂的年代,就是當了高官也保不住自己和同胞骨肉。高官,又有何用!
尤其痛心的是世態炎涼,衰敗招厭,萬事多變,迅如風燭。料不到我的丈夫,那個趨炎附勢的輕薄小人,看到我的兄弟被害,我家在政治上沒有利用的價值了,就把我遺棄,另娶新婦。合歡花尚且知道朝開暮合,鴛鴦鳥尚且知道夜不獨宿,而我的丈夫卻無情無義連草木禽獸也不如!他所看見的只是新人的歡笑,哪里還聽得到舊人的悲哭!
在這番話中,有對戰亂的痛恨,官高不足保身的激憤,但最主要的是對母家失勢,見棄于夫婿的悲憤。在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封建社會中,婚姻關系的實質,不過是政治利益的結合。美色、高才、深情都不能保證夫妻的白頭偕老。描寫棄婦的作品,在我國早就有了,它們分析婦女見棄的原因,或言色衰愛弛,或言無子歸寧,或言“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都不及《佳人》中所揭露的深刻。
第三部分,從“在山泉水清”至末尾,寫佳人的志節。佳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她又是清醒而堅強的。一誤豈可再誤,她發誓要象“在山泉水”那樣保持清冷純潔,決不做“出山泉水”,濁流含垢。她吩咐侍婢去變賣自己的珍珠飾物,聊以糊口。回來后,又吩咐她牽過藤蘿,遮補茅屋,以蔽風日。甘心于這種清苦的生活,最好不過地說明她幽居終老的決心。
接著詩人描寫了“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這兩個細節。山花是美麗的,她能不愛嗎?摘下了,卻不插發。為什么?世無知己,誰適為容。柏葉是苦澀的,如何可食呢?她一采就是一大把。為什么?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蓖ㄟ^這兩個細節,詩人含蓄地表達了佳人內心世界的高潔與苦痛。
最后詩人寫道:“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勾畫了一幅“人倚修竹殘陽里”的慘淡圖景,顯示她縱然志節堅潔,傷心人畢竟別有懷抱。同時滿懷深情地為佳人擔憂:現在已經天寒日暮,不知道她那薄薄的衣衫能否敵他晚來風急?又似乎在告訴人們,這動亂的年代和險惡的世道并未過去,這位精神上受到巨大創傷的空谷佳人,今后能否經得起突如其來的橫逆,依然令人十分憂慮。
全詩熱情贊美的起句,意味深長的結尾,一氣直下的人物自訴,含蓄蘊藉的志節表彰,花鳥山泉的貼切比喻,新人笑、舊人哭的鮮明對比,這一切表現手法的巧妙運用,極大地增強了全詩的藝術魅力。這是細細讀完此詩都能認識到的,就不贅述了。
(“侍婢”兩句)賣珠補屋,故家暴貧真境,未經過者以為迂。(鐘評)(“摘花”四句)清境難堪,然自不惡。(鐘評) (鐘惺、譚元春《詩歸》卷十九)
“自云”二字,直管到“出山泉水濁”,皆代佳人語。“侍婢”以下六句,乃敘述佳人行徑,而端莊靜一,凄寂無聊光景,宛然在目。大抵佳人事必有所感,而公遂借以寫自己情事。有至貴之物在身,而不足以自庇,故云“賣珠”、“補茅屋”,非實事也。(王嗣奭《杜臆》卷三)
偶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全是托事起興,故題但云《佳人》而已。后人無其事而擬作,與有其事而題必明道其事,皆不足與言樂府者也?!霸谏健倍?,似喻非喻,最是樂府妙境。末二語,嫣然有韻,本美其幽閑貞靜之意,卻無半點道學氣。(黃生《杜詩說》)
今按《容齋隨筆》,言朱慶余《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一首,通篇不言其人之美,而端莊佳麗,見于言外,非第一人不足當之。此詩題曰《佳人》,通篇亦不言其人之美,至結二句云: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則端莊佳麗,亦非第一人不足當之。(施鴻保《讀杜詩說》卷七)
上一篇:《傷田家·聶夷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使至塞上·王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