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殘
聳峻矗天表,浩翰周地軸。
溪云起淡淡,松風吹謖謖。
樂志于其間,徜徉豈受縛。
兩雙青草鞋,幾間黃茅屋。
笑看樹重重,愛茲峰兀兀。
山高共水長,鶴舞與猿伏。
可以立腳跟,方此對衡麓。
髡殘(1612—約1692),明末清初畫家。僧人。俗姓劉,字介丘,號石溪、白禿、殘道者、電住道人、 石道人,天壤殘道者等。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縣)人。二十歲時出家,早年游歷各地,后常住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棲寺。禪學修養(yǎng)很深,與顧炎武、錢謙益、周亮工、龔賢、程正揆均有交往。性情鯁直,崇尚氣節(jié)。工山水,筆墨蒼郁深厚,景物茂密繁復,意境幽深奇奧,受王蒙影響最大,其次是沈周、文征明、董其昌。與程正揆(號青溪)并稱“二溪”;與原濟(石濤)并稱“二石”;與原濟、朱耷、弘仁為“清初四畫僧”。亦善書能詩。存世作品有《蒼山結茅圖》、 《山高水長圖》、 《松巖樓閣圖》、 《蒼翠凌天圖》、 《雨洗山根圖》、 《層巒疊壑圖》、《臥游圖》、 《仙源圖》等。
《山高水長圖》詩后另有畫家自己一段跋語云: “余住黃山時,每四序之更(按指春夏秋冬四季變化), 朝夕晴雨之變,各得奇幻之妙,令人難以模想。此作《山高水長圖》,蓋常見天都山里,處處峰插青天,泉掛虹霓,故有是作。至其曲折細微之奧,豈筆墨所能盡也哉?”據此,我們知道此圖畫的是黃山天都峰。
此圖為紙本設色巨形立軸。立軸上部,天都峰頂天立地,峰腰一股飛瀑奔騰直瀉。立軸中部,濃霧彌漫,景物模糊。立軸下部,蒼松龍盤虬結,奇形怪狀。到過天都的人立即便會發(fā)現,其外形并不像,但那種云飛松舞和雨霧變幻的氣勢卻像極了,真是所謂“遺貌得神”的一幅杰作!
題畫詩是長達十四句的一首五言古詩,但一開始就以兩聯(lián)屬對精工的偶句描述畫境,構成第一段。 “聳峻矗天表”寫天都之高,說它山勢峻峭,矗立于天表;“浩瀚周地軸”寫天都之廣,說它廣大無邊,仿佛繞地軸一周。這兩句用夸張手法,跟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終南山的名句“太乙近天都, 連山到海隅”的氣勢十分相近。接著兩句,以“淡淡”形容山間云霧若有若無、倏忽變化、游走不定的姿態(tài)十分傳神;以“謖謖”形容山風一過、松濤陣陣的音響極為逼真。這兩個疊詞的運用極為生動貼切。以上僅只四句,就把畫境的主要特色描繪出來,筆墨非常精煉,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對偶的整齊。
以下十句為第二段,寫隱居的樂趣。詩人說,他樂于在這里造幾間茅屋隱居下來,這樣可以足穿草鞋,倘徉其間,自由自在,享盡山間美景:笑看那重重疊疊的蒼松翠柏,觀賞那突兀高聳的奇峰險嶺,領略那山高水長的情趣,飽覽那鶴舞猿伏的美姿……如能立定腳跟、長期隱居于此,即使面對著五岳之一的衡山也將感到毫不遜色!這一段由于能把詩人的心理活動和黃山的具體景色扣合起來寫,所以顯得特別真切,確能激起人們對黃山更強烈的向往,也能引導人們更好地去觀賞這幅《山高水長圖》。
上一篇:《題山高水長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扇》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