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青叢叢,落日秋云起。
向晚一登臺,滄江日千里。
朱熹(1130—1200),宋代思想家、詩人。字元晦,號晦庵,人稱考亭先生,婺源(今屬江西)人,家福建建陽。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歷任同安主簿、知南康軍、漳州知州、潭州知州、煥章閣侍制兼侍讀。曾先后創建白鹿洞書院、武夷精舍,講授經義。偽學禁起,落職奉祠,死于建陽。卒贈寶謨閣直學士,謚曰文。熹工書法, 《書史會要》: “善正行書,尤工大字”。下筆沉著典雅,雖片縑寸楮,人爭珍秘,不啻璠玙圭璧。有《朱文公文集》。
米家父子有較長時間生活在鎮江,因此,他們的筆下常常出現楚山形象。米芾初見宋徽宗時,進獻元暉所畫《楚山清曉圖》,很受趙佶稱賞。 (見鄧椿《畫繼》)米元暉的《楚山秋霽》正是以鎮江山水作為模寫對象,從楚山煙云中獲得天趣,引起創作動機,畫成此圖。朱熹是在乾道辛卯年三月十二日題詩的,也即是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此時距米友仁謝世僅二十余年。朱熹展畫鑒賞時,此圖定然還“墨氣淋漓渙發新”,可惜此畫已經失傳,我們已無法再一睹風采了。
米元暉《楚山秋霽》圖的視點是圖中的高臺,詩人描寫畫境也以高臺為中心,“向晚一登臺”,登高所見,便是整首詩描寫的景物。開端二句寫云山: “楚山真叢叢,落日秋云起。”楚山重重疊疊,傍晚時分,秋雨初霽,暮云徐起, 與夕嵐相融,冥冥蒙蒙,變幻莫測。鄧椿說米元暉喜歡表現“春雨初霽,江上諸山云氣漲漫,岡嶺出沒,林樹隱見”的情景(《畫繼》),確實如此, 《楚山秋霽圖》正是米友仁描寫鎮江附近的秋霽后的云山景象,是他獨特的審美情趣的形象表現。寫云山是米氏父子的能事,他們的特點是:信筆草草,以點染煙云為主,略樹石形跡,重在寫意取神,氣韻生動,得云山天真妙趣。當時翟耆年有詩評小米,說: “善畫無根樹, 能描朦朣云?!?(見湯垕《畫鑒》)明人解縉觀看此圖后,也題詩一首:“元暉家學相承妙,山水精微得其奧。云煙變幻出天真, 意在筆先人不到?!笔①澬∶椎某水嬎?。本詩的尾句寫道: “滄江日千里”,在高臺上遠眺,滔滔長江水以一日千里的氣勢向東流去,連同一、二兩句所表現的云山氣概,構成了完整的“楚山勝概”,歷歷在目,激發起人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為《楚山秋霽》圖題詩,可以表現的題材內容很多,然而,朱熹卻運用短小精悍的五言絕句的形式,以最經濟的筆墨,從整體上把握畫境。全詩以登高遠眺為構思中心,用巨大的藝術腕力,總攬楚山煙云的氣概,再配上“滄江日千里”的氣勢,寫出米元暉此畫的秘奧,實在是傳神妙筆。
上一篇:《題米元暉楚山秋霽》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米元暉橫軸二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