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
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誰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
羅隱(833—910),唐代詩人。本名橫,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人。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累試進士不第,因改名“隱”。鎮海節度使錢鏐愛其才,表薦為錢塘令、節度判官、給事中等職。羅隱工詩善文,尤擅雜文,他身處有唐末季,目睹政治腐敗,寫下了許多同情人民疾苦、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文,語含諷刺,筆鋒犀利。著有《羅昭諫集》。
本詩是羅隱題詠《磻溪垂釣圖》的詩,圖為誰人所畫,詩人未言明,我們也無法考知。 《磻溪垂釣圖》畫的是呂望垂釣于磻溪巧遇周文王的故事。磻(pan)溪,在今陜西寶雞市東南,相傳呂望年老窮困,常在磻溪里釣魚,遇到周文王后,受賞識,被尊為“尚父”,后來輔佐周武王滅掉殷朝。事見《史記·齊太公世家》。詩的首句,便由此著筆, “呂望當年展廟謨”,呂望受到賞識后,便在周朝朝廷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參與國家大事的謀劃。廟謨,朝廷廟堂里的謀略。 “直鉤釣國更誰如?”是詩人對呂望的贊譽,意含言外,也自喻無人像周文王那樣賞識、聘用自己。 “直鉤釣國”,語出《莊子·田子文》: “文王觀于臧,見一丈夫(指呂望)釣,而其釣莫釣。”這是說呂望未遇明主、未得治國重任以前,釣鉤是直的,其上不放魚餌,垂釣不過是聊以逍遙而已。他的這種“直鉤釣國”的意愿,又有誰能比得上呢?以上兩句,環繞圖上的畫意敘寫,到第三、四句,詩才轉出正意,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全詩的諷刺意義也便在這里。詩意是說假若呂望仍然活在世上,在西湖邊垂釣的話,那么,他也要每天繳納“使宅魚”。五代后梁時,吳越王錢鏐規定西湖漁民,每天必須交納若干斤魚,謂之“使宅魚”。周朝的呂望到五代時交納“使宅魚”,這是違背常理的事,十分可笑,就在這種反常的意想中,寓著極深的諷刺意義。
羅隱這首題畫詩,就題發揮,妙于運思。詩篇由《磻溪垂釣圖》生發出許多聯想。詩人想到呂望“直鉤釣國”,遇到明主,遂能施展才能,而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思,也隱含言外。詩人從垂釣者得魚聯想到錢鏐的逼人交納“使宅魚”的弊政,因而將本詩的題旨落到諷刺錢鏐剝削百姓這個基點上,反映出羅隱詩“以譏刺為主”的基本特色。據載,羅隱詩流傳后,錢鏐“遂蠲其征”,可見這首詩產生過明顯的社會效果。
上一篇:《題磻溪垂釣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程修己竹障》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