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刻意吟云山,尤知隱淪妙①。
遠公何為者②,再詣臨海嶠③。
而我高其風,披圖得遺照。
援毫無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掃荊門煙④,明標赤城燒⑤。
青蔥林間嶺,隱見淮海徼⑥。
但指香爐頂⑦,無聞白猿嘯。
沙門既云滅⑧,獨往豈殊調。
感對懷拂衣⑨,胡寧事漁釣。
安期始遺舄⑩,千古謝榮耀。
投跡庶可齊,滄浪有孤棹。
【注釋】
①隱淪:指隱居之人。②遠公:晉高僧惠遠,居廬山東林寺,世人稱為遠公。③臨海:郡名,今浙江臨海。謝靈運有《登臨海嶠》詩。嶠:尖而高的山。④荊門:山名,位于湖北宜都縣西北。⑤赤城:山名,在浙江天臺縣北,因土色皆赤,狀似云霞,故名。孫綽《游天臺山賦》有“赤城霞起而建標”句。⑥徼:邊界。⑦香爐:指廬山香爐峰。⑧沙門:佛教名詞,指僧徒。⑨拂衣:指歸隱。謝靈運《述祖德》:“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⑩安期:即安期生,道家仙人名,傳說他仙去以后留下一雙玉鞋。李白《贈張相鎬二首》:“惟有安期舄,留之滄海隅。”舄(xi):鞋。
【評說】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一四一。
王昌齡 (生卒年不詳),唐代著名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 (今陜西西安) 人,開元十五年 (727) 進士及第,任校書郎、汜水尉、江寧丞等職。天寶中,貶龍標尉,世稱 “王江寧”或 “王龍標”。其詩清剛俊美,深厚婉麗,特擅七絕,有 “詩家夫子” 之譽。《全唐詩》編其詩四卷。
這首題畫長詩共二十二句,分三層詩意。前六句為一層,詩人由觀畫圖而慕高僧隱淪之高風。“隱淪妙”三字可謂此篇之骨,詩人本有遁世隱居之想,及見畫中江淮一帶云秀山深之美景而更知隱淪之妙。圖中所繪臨海嶠不但是謝靈運游歷過的勝地,亦是高僧遠公所游之處,詩人一直高其風節,為能在圖中找到其游蹤而高興,亦更向往之。此處點明了畫中內容之一——臨海嶠,同時也再三透露了詩人追慕隱士的情思。以下八句為第二層,著力稱贊畫中江淮一帶的山水勝景。“援毫無逃境,遂展千里眺”二句是第二層的總冒:畫家畫藝高超,咫尺畫圖中有千里之勢,江淮名勝任人眺望,一覽無余。接下六句分寫了畫中湖北、浙江、江西等地的各處勝景,江淮美景,盡收筆下。從此詩看,《江淮名勝圖》定是一幅長卷,作這樣一幅空間極為廣闊的山水長卷,在創作上最重要的是要講究章法,從而真正能在“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姚最《續畫品》)。長卷一般有兩種不同的章法,一種是由許多相對獨立的片斷以同一主題連綴而成一個整體,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另一種是整幅畫卷背景始終聯接,就像電影藝術中以水平運動搖鏡頭拍攝而成的廣闊場景,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江淮名勝圖》應是運用后一種章法,雖荊門、赤城、廬山等在不同場景中各占“主”的位置,但整幅畫的背景由連綿不斷的山嶺、浩浩渺渺的江水構成,山水云樹始終相連,虛實相生,賓主各宜,以每個名勝為一個場景,從而構成整幅波瀾壯觀的江淮名勝圖。詩的后八句為第三層詩意,詩人感嘆出家修道之不可得,況高僧已逝,再無可追隨之人,但詩人仍希望自己能像仙人安期生,意欲孤棹滄浪。這和詩篇開端追求“隱淪妙”的主題相一致,顯示了詩人被貶后的復雜心態。
上一篇:《觀修處士畫桃花圖歌》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觀薛稷少保書畫壁》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