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九思
遠岫千重青似染①,平林一望錦成堆②。
回塘漁艇不歸去,溪上數家門半開。
溪上數家門半開,村翁傍晚卻歸來。
霜林掩映芙蓉色,秋水微茫鴻雁哀。
秋水微茫鴻雁哀,短橋曲渚錦林開。
疏林欲下斜陽色,一抹青山入望來③。
一抹青山入望來,滿林秋色總詩材④。
宣和當日珍天府⑤,未許騷人費品裁⑥。
【注釋】
①青似染:語出王建《江陵使至汝州》:“日暮數峰青似染。” ②錦成堆:語出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 ③一抹:畫山像涂抹形狀,秦觀《泗州東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 ④詩材:即詩料,寫詩的材料,因押韻關系換材字。楊萬里《過太湖石塘》:“松江是物皆詩料,蘭槳穿湖即神仙。” ⑤宣和:宋徽宗年號。天府:即御府,皇宮內的倉庫。宋徽宗喜愛繪畫藝術品,他的御府內珍藏許多名家字畫,《宣和畫譜》著錄御府所藏趙大年的畫有二十四幅。⑥騷人:即詩人,屈原作《離騷》,后代因稱詩人為騷人。品裁:品評和裁定。
【評說】
本詩選自《元詩選三集·丹丘生集》。
趙令穰的《秋村暮靄圖》,黃公望也曾為之題過詩,并有題記,云“右趙令穰所畫《秋村暮靄圖》,曾囑徽廟題識,其為真跡奚疑。令穰,字大年,宋宗室,游心經史,戲弄翰墨丹青,多得不傳之秘。筆法精麗,景象曠絕,絕去供奉品格。常聞前人盛稱其慣為平遠曠蕩之景,詎不信夫!偶觀此圖,不勝仰羨,并系一絕于左:筆下巒霏乍有無,千林蕭瑟遠峰孤。王孫當日歸何處?傳得《秋村暮靄圖》。”
柯九思用四首絕句詩題寫一幅畫,描寫畫面景物極為細致,比黃公望的那首絕句,當然生動具體得多。他像電影攝影師一樣,搖動鏡頭,攝取景物的不同側面。每首題畫絕句,描寫畫面的一個側面。“遠岫千重青似染”一首,寫遠景。日暮遠處青山色如染,叢林回望樹色斑爛,如成堆錦繡,點出“秋”的節令。水塘里的漁舟正忙于捕魚,還不肯歸去,數家柴門半開著,正等候漁翁歸來,結句點到“村”上。全詩的思路由遠而近,像鏡頭逐漸推近一般。
“溪上數家門半開”一首,寫秋村。門半開,等候主人歸來。“村翁傍晚卻歸來”,與畫題“暮”字呼應。遠處的霜林丹葉,與村邊的木芙蓉花,相映成趣,為全詩描寫“秋村”增光添彩,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尾句轉到村邊回塘,“秋水微茫”,扣合題面“暮靄”,鴻雁哀鳴,給秋村蒙上一層凄清的色彩。
“秋水微茫鴻雁哀”一首,寫暮靄。這首詩描寫畫面上秋村的周邊景物:回塘、短橋,曲渚、平林。“秋水微茫”,狀薄暮時水氣蒙蒙;“斜陽色”欲下“疏林”,狀薄暮時林霏迷漫;“一抹青山”,狀薄暮時山嵐輕浮,這種暮靄煙云之趣,黃公望用“巒霏乍有無”一語概括之,兩氏詩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有詳略之別。
“一抹青山入望來” 一首,寫觀感。詩人搖動鏡頭,由近推遠,總攝畫面景物,抓裝一抹青山”、“滿林秋色”,以點概面。詩人以為這些景物清麗曠絕,十分誘人,都是寫詩的材料,都能觸發詩人的詩興。可惜得很,趙大年的畫,當日珍藏在御府里,外人不獲得見,當然不許詩人加以品評。今天,我有幸得見此畫,不勝榮幸,因此寫出四首詩,“費品裁”,對此畫詳加評騭,不知說得是否允當? 自然,這一種意想,柯九思在詩里并沒有直接說出來,只能在言外求之。
前人評趙令穰畫,有共識。《宣和畫譜》卷二○云:“畫陂湖林樾、煙云鳧雁之趣,荒遠閑遐,亦自有得意處,雅為流輩之所貴重。”莫是龍《畫說》:“趙大年畫平遠絕似右丞,秀潤天成。”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畫源》:“趙大年平遠寫湖天渺茫之景,極不俗。”觀柯九思的題詩,確能傳達出趙大年畫的風貌,他的“品裁”是公允的。
這首題畫詩,有兩個詩歌創作技巧上的特點,應當拈出:一是這一組詩,總而觀之,題寫大年的《秋村暮靄圖》;分而觀之,每詩各寫一個側面,自成一絕。分合觀之,均可。二是詩與詩之間,有著內在聯系。每首詩都寫到“山”、“水”、“林”,有利于前后照應、扣合;仿曹植《贈白馬王彪》詩,采用前后詩首尾蟬聯的形式,曹植僅用一詞,而柯九思已發展為一句。
上一篇:《題西洲話舊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鄭防畫夾五首(選三)》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