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
錢塘江頭江倒流,中有潮聲號萬牛。
堆銀如山雪如屋,遠影滅沒當空浮①。
千峰將頹樹欲禿,海若股栗天吳愁②。
來船歡欣勢自下,瞬息千里無淹留③。
去船乘危貴得正,力盡一過且復休。
躋攀分寸偶失守④,頃刻下飽黿與鰍⑤。
由來咫尺不自覺,遠望不敢凝雙眸⑥。
客來未到膽已落⑦,借問同行還見不?
何人嬉笑欲起舞,越東老翁搔白頭⑧。
群兒招呼或助叫,倏忽過耳風颼飗⑨。
達士遐觀得奇賞⑩,七澤五湖同一漚(11)。
天道虛疑月盈缺(12),世情妄假人恩讎(13)。
復將險巧作戲劇(14),鄉里少年夸善泅(15)。
潮來潮去亦何意,人間萬事良悠悠。
我時渡江不相值,空向燕客談杭州。
壯懷高興兩莫遂(16),三十五年秋復秋。
誰將妙思入畫本,似與造化爭雕鎪(17)。
酒酣月落不知處,夢醒尚作江南游。
【注釋】
①滅沒:無影無蹤。②海若:海神。股栗:大腿發抖,形容十分恐懼。天吳:水神。③淹留:滯留,停留。④躋(ji)攀:登攀。韓愈《聽穎師彈琴》:“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⑤黿(yuan):黿魚。鰍(qiu):生活在河湖、水田中,形似鱔,長七八寸。⑥凝眸:目不轉睛地看。⑦膽已落:即“落膽”,喻驚懼至極。楊萬里《雨后抵暮復晴五絕》之四:“清平如席是淮流,風起雷奔怒不休。一浪飛來驚落膽,早知只要打船頭。” ⑧搔白頭:抓頭撓發。⑨倏忽:疾速。颼飗:風聲。⑩達士:明智達理之人。遐觀:遠觀。(11)七澤:古時指楚地的湖泊。司馬相如《子虛賦》:“臣聞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見,蓋將其小小者耳,名曰云夢。”五湖:太湖的別名。漚(ou):浸泡。(12)天道:自然的規律。(13)恩讎:恩仇。(14)戲劇:兒戲,開玩笑。(15)泅(qiu):泅水,游泳。(16)遂:如愿。(17)雕鎪(sou):雕刻,雕琢。
【評說】
本詩選自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六。
我國沿海潮汐,以錢塘江海潮最為壯觀。每當農歷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勢洶涌澎湃,比平時大潮更加奇特,潮頭如萬馬奔騰,山飛云走,撼人心目。李東陽這首題畫詩,一開始就連用兩個比喻,描繪出潮來時的威勢。“中有潮聲號萬牛,堆銀如山雪如屋”,先寫所聞,后寫所見。怒潮掀天揭地地呼嘯而來,潮頭奔涌,聲響洪大,有如萬牛齊奔,動人心魄;洶涌的浪潮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潮水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不同感官的濃墨健筆,早已把讀者帶入到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至于潮頭有多高,詩中并未直言,但“遠影滅沒當空副早已寫得十分清楚了,浪高連天,以至于浮在浪花之中的遠處山影也仿佛是“當空”浮動。潮水卷山而去,白浪滔天,怒潮如箭,包孕群峰,摧頹樹木,真讓人恐懼,以至雙股抖索戰栗。其后,詩歌轉而描寫人物身歷奇境的活動,從側面間接地再現潮勢。乘勢而下的船只,瞬息間早已行過千里;去船則在風浪中拼力搏擊,根本不能有一絲的輕松和懈怠,稍一閃失,頃刻間葬身魚腹。這一切使觀潮者不敢凝眸,膽落心顫,伴隨著身邊颼颼的江風,群兒發出陣陣尖叫和驚嘆,不覺又一次抬頭遐觀,欣賞著眼前這“七澤五湖同一漚”的人間奇觀。
在縱覽海潮壯觀的最高潮,詩歌筆意陡轉,頓起感慨。海潮源于“天道”,隨月亮盈虛而生,而世情悠悠,渾無定所,恩仇變幻,亦有如月之陰晴變化。“潮起潮落”,轉瞬之間,變幻得令人目瞪口呆。其實不止自然界,人世間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也許對這種體驗的認識會隨著年歲和閱歷的增長而不斷地加深。這首題畫詩,前半寫景,有潮急勢猛,一波三折之勢;后半談人生體驗和哲理,極為超脫飄逸,寫景說理,前后配合,扣住畫面實景著筆,自有意境融徹之妙。
上一篇:《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陰山畫虎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