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闊洲多忽有村,棘籬疏敗漫為門。
寒雞得食自相呼,老叟無衣猶抱孫。
野艇鳥翹唯斷纜,枯桑水嚙只危根。
嗟哉生計一如此,謬入王民版籍論!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有名詩人。梅堯臣出身貧寒,曾任主簿令、國子監直講、尚書都官員外郎。比較接近下層人民生活。主張詩歌要有“美”有“刺”,提倡平淡、寫實,在反對當時的形式主義的詩歌流派“西昆體”方面起過重要作用。他的詩有的比較感人,有的過于質樸、枯燥、散文化。
詩人經行淮河岸邊,忽然發現河中的小洲上住有人家,他進村去做了實地考察,看到村民極為貧困,到處是破敗景象。院落無門,村民身上無衣,打魚的小船擱置在岸上,纜繩已經腐爛,桑樹因受到水沖,根部外露,已經枯死。詩人為這里人民的窮困而悲嘆,更對當政者不過問人民的困苦而感到憤懣,他責問有司:人民生活困苦到如此地步,他們真是枉入了堂堂大宋的版籍,編為王民,可是有誰關心他們的疾苦呢?
這首詩以首句的“忽”見為起端,然后五句全是寫忽見之驚訝情景,中心是貧窮破敗,其程度是人們在外界生活中不可想象的。在具體展開這些畫面時,一句寫一個側面,從居住簡陋到寒雞爭食,從老叟無衣到船破纜斷,從水浪沖淹到農桑毀壞,細節真切,現象典型,其中充滿了詩人對于這些可悲情景的激憤同情。詩人在描繪了貧窮破敗的非常狀態以后,以理性的激情,發出了一種憤怒的感慨,語意非常深刻,語調非常有力,從嗟嘆生民之苦,而鋒及統治王土王民的封建壓迫者。梅堯臣主張“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此詩可以當之。
上一篇:李煜《清平樂》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歐陽修《戲答元珍》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