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愿歲并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戰國中期楚國人,據記載他的出生地是湖北的秭歸。屈原是貴族出身。他在青年時代就在楚懷王的宮廷任職,曾任左徒、三閭大夫等官職。楚懷王最初曾與他有過“成言”,答應實施他的政治主張。但楚懷王身邊有寵姬鄭袖和令尹子蘭、上官大夫等一群腐敗官僚,他們捏造罪名,陷害屈原,把屈原排斥在執政集團之外。后來頃襄王繼位,又先后兩次把屈原放逐于漢北和江南。
由于楚國的政治日益腐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目睹國破家亡的慘狀,投入長沙附近的汨羅江自盡了。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著名的偉大愛國詩人,對后世影響極大。屈原學習民歌,創成了“楚辭體”這種完全新穎的詩歌體式。最有名的長詩是《離騷》。
《橘頌》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屬于屈原早期的作品。這是一首以物擬人的詠志詩。
在戰國時期,盛行縱橫游說的風氣,游說者“朝秦暮楚”,隨機改變依附的門庭,并不以為是恥辱。屈原完全不同于這種揣摩抵掌、競求富貴的利祿之徒, 《橘頌》就是通過對橘樹的贊美,抒發了自己獨立不移、不求私利的堅貞意志和高尚情懷。
詠物抒情詩是詩歌中常見的一種體式。寫這種詩要求作者把吟詠的自然物加以人格化,特別要使它成為詩人自己的性格化身,達到詠物即是詠人,物我一體化,以我觀物,以物狀我,這樣,全詩雖不著“我”一字,卻又無處不是寫“我”。這在藝術手法上,就是人化自然的我與自然同化法。屈原從青少年時代就充聚“內美”,又重之以“修能”,平日以身許國,期望濟世安民,他的這種品格養成之后,構成了立身處世的本性,任何外在環境的變化,都不會使之改變。這可以稱之為矢志不移的堅定性。
屈原頌橘,由橘樹的不可侵奪的習性,寫到它的根深本固,從它的綠葉白花,寫到它的圓滿成果,贊揚它內容潔白,芬芳無可比擬;植根深固,不怕冰雪紛飛。這樣“獨立不遷”, “深固難徙”,并且是“蘇世獨立”, “淑離不淫”的嘉樹,它不是迥異于那些夭桃、柔柳,弱草、閑花嗎?在古典詩歌中,以樹為專有描繪對象,并在對象中如此自覺地使之成為人的本質的對象化, 《橘頌》是最早的開創,這是上古詩歌史上以自然為題材的藝術審美的卓越成功。
上一篇: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岑參《逢入京使》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