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六盤山作歌
(清)王柏心
今之瓦亭古蕭關①,
隴山叢錯高插天。
迆北直趨朔方郡②,
漢唐師出由其間。
迆南六盤勢尤雄,
卓然踞地朝群峰③。
俯窺金城扼天水,
矯若八翼排長風。
當時問道軒轅回④,
秦皇漢武夸雄才。
六飛登山并騁望⑤,
昔之旌旗安在哉。
連峰積雪照天白,
鳥飛蕩蕩不敢越,
秦川東望空茫然。
但聞隴頭流水聲嗚咽,
使人對此腸斷絕。
有元之世南道通,
從此徑達河湟中⑥。
國朝因之遂不改⑦,
懸軍萬里收青海。
爾來防邊諸健兒,
馳驅峻阪如坦夷。
邊郡轉餉歲不絕,
名王共入時有之。
傳車駱驛悉經此⑧,
嵯峨長作西藩籬⑨。
書生有筆徒縱橫,
抵掌未勒燕然銘⑩。
愿假崆峒一片石,
上為國家頌威德。
傳之三十六屬國,
率爾梯航萬世無終極。
【作者簡介】
王柏心(1779~1873年),晚清學者。字子壽,號螺洲,監利螺山(今屬湖北省洪湖市)人。道光甲辰(1844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曾與太平天國敵對,與湘軍將領胡林翼、左宗棠交往甚密,后在“荊南書院”主講二十余年,并長期從事著述,業績豐厚。著有《漆室吟百柱堂詩》《子壽詩鈔》《螺州近稿》等。
【詞語簡注】
①瓦亭:即瓦亭關,古關名,在今寧夏固原東南,位于六盤山下。
②迆(音yǐ):斜行,這里是曲折綿延向北的意思。
③踞地:雄踞大地。
④軒轅:即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⑤騁望:放眼往遠方望。騁(音chěng),在此是放開的意思。
⑥河湟:黃河與湟水一帶地區,即今青海、甘肅一帶。
⑦國朝:即作者所在的大清朝。
⑧駱驛:即“絡繹”,指(人、馬、車等)前后相接,連續不斷。
⑨藩籬(音fān lí):籬笆。比喻門戶或屏障。
⑩未勒燕然:意即沒有建立破敵大功。《后漢書·竇憲傳》載竇憲追北單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還。
【內容簡析】
本詩選自《晚清簃詩匯》一百四十五卷,是清晚期學者王柏心所寫的一首有關六盤山的歌行體詩作。
全詩篇幅較長,可分三層來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今之瓦亭古蕭關”到“昔之旌旗安在哉”,共十二句,主要是吊古,追述從古到今六盤山地區的重要地理位置、歷史事件和人物。詩人先寫六盤山在瓦亭即古蕭關之側,山形叢錯高入云端。沿著它北出可直達朔方,漢唐等歷朝軍隊多出沒其間,沿著它南下山勢尤為高大險峻,橫亙大地,群峰壁立,俯瞰金城,扼控天水,險要的地形如巨鳥展翅振羽長風。相傳古時華夏始祖黃帝曾來此問道,秦始皇、漢武帝均在此夸耀自己一統天下的雄才。尤其是漢武帝曾多次登山并縱目展望,只可惜從前的這些旌旗現已不知在何處!
第二層從“連峰積雪照天白”到“嵯峨長作西藩籬”,共十五句,主要是寫今,描述了六盤山道路的險絕和自元代以來山道人員與物資轉運之繁忙。作者先用“連峰積雪照天白”等三句寫景,寫六盤山地氣寒冷,積雪映日,高峰入云,鳥飛難越,東望秦川,人心茫然,一旦聽到隴頭流水的嗚咽之聲,每個人面對此情此景,都會肝腸寸斷。自從元朝開辟了南邊的山道,從那里即可直達河湟一帶。清朝沿用此道,曾經以孤軍萬里收復青海。到現在防守西北邊疆的軍人們,都馳奔于六盤山道上,如同腳走平路。尤其是向邊境地區轉運糧餉的車馬年年不絕,而西部各族的王公、首領也時常經此進京朝賀,傳遞物資、信件等的車輛全都經此地而走,這巍峨的大山真正成了西部的屏障。
第三層從“書生有筆徒縱橫”到結尾“率爾梯航萬世無終極”,共六句,主要是抒情,抒發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為國揚威的思想感情。作者自嘆雖身為書生,卻可文筆縱橫,雖然做不到在燕然山勒石銘功,仍愿借崆峒山上一片石頭,在上面寫上為國家揚威頌德的文字,使它傳達至大清朝的三十六個屬國,讓他們尊崇萬世沒有終極的時候。
上一篇:(唐)高適《登 隴 詩》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唐)王績《登隴坂二首》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