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風景名勝區·天柱仙蹤》原文、賞析、鑒賞
九華十景之一。是以天柱峰為中心的風景點,在九華翠峰凈居寺右。峰聳拔千仞,如柱倚天,層岡突兀,似巨鰲頭生一角,“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峰巔陡絕,直入云霄,有天外山峰俏不成之感。周圍云霧繚繞,忽聚忽散,瞬息萬變,有“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詩意。天柱旁有五個小石峰,如人徘徊,人稱“五老峰”。在細雨迷霧中望去,似仙人踏云波漫天柱。晚晴時,“夕陽天外云歸盡,亂見赤山無數峰”。五仙如迎霞而歸,故稱“天柱仙跡”。李白當年漫游黃山經陵陽(今青陽)見這嵯峨的山勢和奇幻的天然美景,踏峰越嶺,登臨天柱峰頂于云表之上,欣喜詩贊“韓眾騎白鹿,西往華山中。玉女千余人,相傳在天空……”。附近還有落帽峰,百丈瀑和雙峰下的三游洞、十丈洞等名勝古跡。
〔古詩文賞析〕 天柱仙蹤 清·周赟
鰲頭幾千仞,奇峰頂上懸。
九華盡平地,一柱獨擎天。
絕境齊昆圃,高蹤仰謫仙。
共工不敢觸,五老立云邊。
唐大詩人李白曾游天柱峰并寫下《至陵陽登天柱石酬韓侍御招隱黃山》一詩,內容以游仙訪道為主,詩人神馳天外,想象浪漫神奇,恍然如在仙界。如果說五老仙人是自然景觀神化的話,那么李白作為“謫仙”來游,無疑為這天柱仙蹤又增添了人世間的神秘色彩。此詩融自然地理神話、歷史傳說與李白詩蹤于一體,充分道出此景妙處。
首二句,“鰲頭幾千仞,奇峰頂上懸”。鰲頭源于古代神話。《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有大壑,其下無底,中有五山,常隨波上下飄流,上帝使十五鰲舉首載之,五山才兀峙不動。詩人將群峰想象為幾千仞高的鰲頭,而天柱峰是這鰲頭頂上的奇峰,如懸在其上。“懸”字,寫出高危險峻之感。
“九華盡平地,一柱獨擎天”。九華山的諸多群峰自天柱峰旁觀之,似乎都成了平地,唯有天柱峰一柱頂天立地。這里以九華群峰反襯天柱峰,更顯示出天柱峰的雄奇壯觀。
“絕境齊昆圃,高蹤仰謫仙”。前句仍繼上聯進一步夸張天柱峰的高,說它與傳說中昆侖山的瑤圃一樣高大。瑤圃為神仙所居之地,天柱如何?“高蹤仰謫仙”,說謫仙李白曾親臨此地,詩蹤猶存。仰慕大詩人的名聲,能夠步其蹤跡賞景,其樂趣不亞于瑤圃一游。周赟把天柱仙蹤內涵之一的李白“謫仙仙蹤”首先提了出來,足見他對大詩人李白的景仰之情。
“共工不敢觸,五老立云邊”。據《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怒觸不周山,從此“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共工作為傳說中的天神敢觸不周山,卻不敢觸九華山的天柱峰,因為“五老立云邊”,五位仙界老人站在云邊看著呢!多么奇妙的聯想!傳說中的天柱為共工所觸折,而九華山的天柱峰因有五仙護佑,不得被冒犯,更見天柱仙蹤之神奇了。
自然山川若不加以神奇的想象,便索然無味,只有加入神話、傳說及名人游蹤,巧妙地引發觀賞者的聯想,無情的自然才會變得有情。天柱仙蹤的巧妙發現及其神奇的魅力,令多少詩人墨客陶醉流連,其根源亦在于此。
(周家群)
〔現代散文〕 我國叫“天柱”的山峰頗多,僅安徽省境內就有三處。一處在潛山縣境內,為大別山主峰;一處在歙縣的黃山,又名天都峰,素以奇險聞名中外;一處就是這青陽縣的九華山主峰了。
“天柱仙蹤”是以天柱峰為中心的風景區。由東崖澗底穿過,向東北上行十五華里,便見迎面高山崛起,聳拔千仞,如柱倚天,這便是有名的天柱峰。由于仙人游于天柱,“天柱仙蹤”景名也就由此得來。
天柱峰在九華后山,去之不易,需要徒步從天臺經東到列仙峰;或從山北的大橋庵,向東經大古嶺、鳳凰嶺、獨秀峰、芙蓉峰等處。兩路皆需往返走四五十里的山路,方可看到一峰如柱倚天,云霧繚繞,忽聚忽散,瞬息之間,變化萬千。附近的五老峰、列仙峰,峰峰雄偉、秀麗,各不相同。五老峰象五個不同姿勢的老人在嬉游天柱。列仙峰更象許多行者、歌者、舞者似的仙人,接踵而登天柱。真是千姿百態,如怒如笑。昔日,詩仙李白游覽的天柱,便是這九華的天柱峰。他從黃山而來,看九華山嶒崎攢叢,便由陵陽進山,踏峰越嶺,登臨天柱峰頂,于層云之上,低吟淺唱,飄飄然如入仙境。這位具有道家思想的浪漫詩人,大有乘風歸入仙班之想,認為這仙鄉般的佳境出現在人間,乃是他“精誠與天通”所致。
“天柱仙蹤”吸引許多游人雅士到這里尋幽訪古,憑吊謫仙。春暖花開時節,千樹梨花堆雪,桃李芬菲;夏日,遠看云海上蓮花正開;秋來黃花滿地,桂子飄香;寒冬有松竹蒼翠,同近處梅花峰相襯托,天柱顯得更加高聳,奇麗。梅花峰,是一座五石攢聚峰頂的小峰,近處含萼吐蕊的梅花,在枯株上開放。
天下名山,所以能吸引游人,是因為有奇峰怪石以勝其形,清流巨川以雄其勢。九華“天柱仙蹤”就具備這兩個特色,游人在這里既可以看到奇峰怪石,也可以游玩落帽峰、常將軍廟、百丈瀑和雙峰下的三游洞、十丈洞、觀賞花窗石、加冠石等處風景。
(個竹)
〔民間文學〕 天柱峰腳下,有一個小村子,名叫青草灣。相傳,在很久以前,青草灣有個大財主,貪婪、吝嗇、狠毒,他雇了很多伙計,每天為他砍樹伐木,馱到街上賣。他恨不得伙計們日夜為他賣命,就安了一個“催醒鈴”,天上還是滿天星星時,就逼迫伙計們上山做工,山里人對他恨之入骨,都罵他尖頭棒。
尖頭棒嚇唬伙計們說,這是他家祖傳的神鈴,每天自己會響。鈴聲響了,如果還不起床做工,就得扣掉工錢。還是三更天,鈴就“克叮當、克叮當”地響了,伙計們不得不硬著頭皮起床干活,嘴里還直罵著“這該死的神鈴”。有一個小伙計,名叫丁飛寶。他想,神鈴一定有鬼,我應該去查個明白。晚上,伙計們都睡了,丁飛寶悄悄地爬起來,跳上墻頭,翻上了屋頂。他借著月光,掀開幾塊瓦,看到了尖頭棒一邊大聲喊著:神鈴響了,快起床!一邊摟著小老婆,他的小老婆一只手抓著根繩子在一下一下地拉。哦!原來這“神鈴”是尖頭棒搞的鬼。丁飛寶氣憤極了,將繩子用嘴咬斷,就和大家一起干活去了。第二天,伙計們一覺睡到大天亮,也沒聽到鈴響,大家都高興地說:“神鈴保佑我們了。”只有丁飛寶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
第三天半夜里,催醒鈴又響了起來,伙計們只得頭頂星星上山干活了。原來尖頭棒發現了鈴繩斷了,又接上了繩子。伙計們又象從前那樣披星戴月地干活。這天,雞剛叫頭遍,尖頭棒就把鈴拉響了,他見伙計們上山干活去了,又回房呼呼大睡起來。丁飛寶趁機爬上屋頂,悄悄把鈴卸掉,揣在懷里,趕緊上山干活去了。
再說尖頭棒發現鈴不見了,暴跳如雷。問問伙計們,誰也不知道;尖頭棒又氣又惱,想想催醒鈴傳了三代,全靠它發的家。沒料到,竟被人偷走了。
丁飛寶取下鈴后,心想,尖頭棒害得我們睡不好覺,現在我也得讓他嘗嘗睡不好覺的滋味。于是,等尖頭棒剛一睡著,鈴聲就響了。等他爬起來細聽,鈴聲又沒有了。一連幾個晚上都是這樣,鬧得他睡也睡不安穩,晚上天黑看也看不見。尖頭棒喊來大管家。兩人想出了一條詭計,第二天晚上,尖頭棒先假裝熄燈睡覺,然后又輕手輕腳地來到門外,躲在屋角里,四更天時,見有個黑影一閃,尖頭棒和大管家猛撲上去……丁飛寶落入了尖頭棒的魔爪。
狠心的尖頭棒和大管家用布袋把丁飛寶死死套住,倒放在大水缸里,第二天,伙計們揭開缸蓋一看,哪有什么丁飛寶?只見缸里面嗖地飛出一只小鳥。這小鳥一個勁地繞著尖頭棒的頭上盤來旋去地叫著,尖頭棒嚇得魂不附體,沒多久,尖頭棒就活活嚇死了。
山民們都說,這只小鳥是丁飛寶的化身,為懷念他,將這小鳥取名為丁飛寶,人們又根據它的叫聲,又叫它“叮當鳥”。這種鳥象征著吉祥,山民們都稱此鳥為飛寶。
(湯莉 整理)
上一篇:詠《常州·天寧寺》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天柱山風景名勝區·天池峰》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