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風景名勝區·同里》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蘇州市東南23公里處。緊瀕大運河東側。古稱富土,唐初改為銅里,宋改“銅”為“同”。一說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為同里,遂沿用至今。同里風景區北至九里湖北岸,東至同里湖東岸,南至南星湖南岸,西至龐山湖東岸,景區面積18.2平方公里。地處水鄉澤國之中,面積約1.5平方公里的同里小鎮被“川”字形的15條河道分隔成7個小島,在0.68平方公里的建筑區內,河道長達6.31公里,河湖占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集宋、元、明、清各代所建古橋28座。鎮上“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其中明、清建筑約占全鎮住宅建筑的三分之一,且臨水民居,均建有“河橋”(石階埠頭),造型古樸雅致,各具千秋。是江蘇省目前唯一以鎮作單位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內著名的景點有兩堂三橋、退思園、計成故居、耕樂堂、侍御古坊、環翠山莊等。兩堂三橋,即嘉蔭堂、崇本堂和太平橋、吉利橋、榮慶橋,舊時同里人婚娶時,在鼓樂聲中抬轎走過這3橋,以求吉利,人逢60歲生日,午餐后須走過此橋,因此,這3座橋已成為當地吉祥之物。退思園是同里鎮上最著名的古典住宅園林。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園名取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園西為住宅區,占地四畝余,建有轎廳、茶廳、正廳三進,內宅是十開間的走馬樓,布局完整,特點是宅取樓式。東邊是園林,占地五畝余,由外園(庭院)和內園(山水園)組成。園內的“坐春望月樓”、“菰雨生涼”、“桂花廳”、“歲寒亭”點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內園建筑面水、貼水,如浮水上,園地雖小,卻求景全,小巧清雅,布局緊湊,是江南有名的“貼水園”。環翠山莊位于鎮南,建于清同治中葉,是畫家嚴友蘭所建宅園,占地面積5畝,是同里僅存的三處宅園之一;浩歌堂位于環翠山莊之北,是近代名人陳去病故居;侍御古坊,位于鎮北,面積3.12公頃,俗稱陳家牌樓,又稱“孚寄堂”,是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南京監察御史陳王道故居。
〔古詩文賞析〕 漁 家 傲 明·趙重道
富土由來稱絕麗,而今南陌煙光翠。臺榭高低臨水際,人如蟻,雨掉珠汗云連袂。
錯落牙籌波鼎沸,花影凌亂鶯聲碎。獨共他鄉風景異,天初霽,吳儂解弄千般技。
此詞描繪了水鄉古鎮同里秀麗風光。詞的上闋寫古鎮醉人風光、建筑特色及人口眾多的繁華景象。“富土”是同里古名,唐初改為“銅里”,宋始改今名。水鎮東臨同里湖,南濱葉澤湖、南星湖,西接龐山湖,北枕九里湖,西北襟帶吳松江,東北連通陽城湖、澄湖,環抱在湖光水色之中。鎮內經“川”字形的市河及支流縱橫分隔,形成7塊大小不等的陸地與四周水面交叉錯落,天外有天,水外有水,令人嘆為觀止。“富土由來稱絕麗”即指此。“而今南陌煙光翠”,指的是“南市曉煙”、“長山嵐翠”等佳景。古鎮原有八景、續八景及后四景,現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西津夜渡”、“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嵐翠”等佳景。“臺榭高低臨水際”,是古鎮水鄉特有的建筑風貌,臨水臺榭高低錯落,十分優美。古鎮人文薈萃,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人如蟻,雨掉珠汗云連袂”,用的是“揮汗如雨”、“連袂成云”之典,夸張地寫出了人頭攢動的繁華景象。詞下闋更從細處落墨;室內象牙制的酒籌錯落,人們在歡飲,湖波翻騰喧嘩,似乎也在歡唱。花影斑駁陸離,黃鶯優美的歌聲顯得零散不整了。人歡波騰,花香鳥語,風景這邊獨。雨過天初晴,勤勞的吳人就已在田野里施展出他們的千般技藝,將這美麗的山河裝點得更加迷人。
(曹林娣)
〔現代散文〕 早聽說蘇州附近有個風光旖旎的小鎮。整個一座小鎮作為重點文物,受到國家的特別保護,這對喜歡訪古探勝的人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最近,我終于有機會去走了一趟。
汽車開出蘇州南門,向吳江方向馳去。經過72孔的寶帶橋后,漸覺眼前河汊增多,水天開闊。同里就坐落在這一片太湖之東的水網地區,全鎮面積不到1.5平方公里,卻被15條縱橫交錯的河流分割成7個小洲;洲與洲之間有28頂石拱橋相連接。熟悉情況的同志告訴我:這些石拱橋最早的建于宋代,其余多為元明清遺物,全部用質地堅硬、色澤鮮明的金山石砌成;放眼望去,高高隆起的有如月輪,稍稍平緩的恰似長虹,給這座水上小鎮增添了不少光彩。河西邊的駁岸也是用同樣的石料砌成的,總長度達十六七華里,曲折蜿蜒于綠樹掩映之中,十分整齊、美觀。據說,鎮上的居民一向喜好花木,人口近萬,植樹和盆栽花卉卻有3萬余株。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吧,不僅凈化了周圍的空氣,也保證了水面的清潔。在層層水天的環抱中,整個小鎮給人以清新、明朗的和雅致的印象。難怪元代畫家、詩人倪云林在描繪同里的水鄉風光時,寫出了“一水東西云窈窕,幾家楊柳木芙蓉”這樣優美的詩句。除了小橋和流水,最富有水鄉特色的還有“人家”。在這里,家家沿河蓋屋,戶戶面水而居,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一個條石砌的水碼頭,有的就砌在伸出廊檐下,落雨天也淋不著,汲水、洗刷、登舟都非常方便,坐在家里就能招呼河面上往來的船只。我住下的第二天清晨,天剛亮,就聽得旅館樓下人聲嘈雜、沸沸揚揚。開窗一看,只見滿街挑筐、提籃,鮮蹦活跳的魚蝦、水靈靈的蔬菜和各種農副產品,正從四處駛入港汊的船頭上源源不斷而來。有的賣主就在船上和碼頭邊的買主做著生意。沿河的茶館、飯店乃至百貨商店,也都早早敞開了門戶,賓客滿堂,熙來攘往,正象前人詩詞中詠嘆過的:“雨掉珠汗云連袂,錯落牙籌波鼎沸”,好一幅熱鬧非凡的江南水鎮風情畫!
鎮上有一座名聞遐邇的退思園,是清同治、光緒年間鳳穎六泗兵備道任蘭生解職歸隱后營建的私宅。園不大,前為住家,后為園林;園林部分僅占地三畝七分,且有一半是水面,但就在這樣狹小的空間內,設計者匠心獨運,因地制宜,建造出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的“貼水園”——即全部景觀緊貼著水面,不同于一般園林有高低落差的“依水”結構,因此引起了有關學者專家的重視和研究。
我去參觀時,園林部分經過修繕整理,剛剛恢復舊時容貌。園的中央部分是一方碧澄如鏡的池塘,四周鑲嵌著玲瓏剔透的太湖石。其后便是一組能夠觀賞四時景致的建筑物:“坐春望月樓”、“菰雨生涼軒”、“桂花廳”和“歲寒居”。在與前園溝通的回廊間和園后角的假山上下,還散落著以琴、棋、書、畫為名目的樓臺亭閣。由于山水、建筑比例適度,運籌得當,整個園林的布局收到了“多而不覺其擠,小而反見其大”的視覺效果,使人感到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伸進池中的“鬧紅一舸”,這是一艘身首微微前翹的石舫。翹起的部分,踮在深植于池中的幾塊太湖石上,輕輕地離開了水面,在波光瀲滟和池魚回游的映襯下,似有云蒸霞蔚,凌波欲飛之勢。盡管石舫本身的設計質樸無華、不事雕琢,但那種空靈活躍的動態美,憑添了不少難得的生趣。
據考證,該園和蘇州怡園的設計同出 一人——清代的同里畫家袁龍之手。另外一位更有名的園林建筑家計成,也是同里人。正是這些能工巧匠在美麗富饒的江南大地上創造了建筑藝術的精品,也給自己的鄉里留下了不朽的紀念。
(馮亦同)
上一篇:詠《安慶·司空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上海·外灘》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