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江蘇省·沛縣大風歌碑》古詩詞賞析大全
江蘇省沛縣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沛縣人擁立劉邦為沛公,共同伐秦。劉邦比項羽先入咸陽,但項羽當時兵多將廣,為諸侯之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鴻門宴后。劉邦先定三秦,而后出關攻項羽,與項羽爭天下,是后終于滅項羽而建立漢朝,定都于咸陽。他稱帝后八年(公元前195年),出兵平淮南王黥布時,曾回到故鄉沛,召集“故人父老子弟縱酒”歡宴,在宴席上,劉邦作了“大風歌”。后人將其刻在碑上,立在沛縣,是為大風歌碑。現沛縣有兩塊“大風歌碑”,一塊碑殘缺,字跡模糊,不知何時所刻; 另一塊是元大德十年照漢碑所摹刻,碑高2. 35米,寬1. 23米。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詩名] 大風歌
[作者] 劉邦,字季,秦末沛豐邑(今江蘇沛縣)人,公元前202年戰勝項羽,統一中國,稱帝,在位12年,廟號高祖。這首詩是他即席所歌。
[注釋] ●大風歌: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自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樂沛,以沛為高祖原廟。高祖所教兒百二十人,皆令為吹樂,后有缺,輒補之。”這件事就是漢朝樂府的開端,實際就是宗廟的樂章,這樂章從歌詞到樂曲都是劉邦親自所作所教。歌詞表現了劉邦威加海內,君臨天下之后的驕矜氣概,以及他渴求猛士、安守帝業的心愿。
路經舊沛山川古,龍起中原戰斗多。
一代雄圖開赤帝,千秋遺廟傍黃河。
云歸尚識真人氣,風起猶傳猛士歌。
魂魄來游長此地,漢宮秋色近如何。
[詩名] 沛縣過高帝廟
[作者] 陶望齡,字周望,明代會稽人,萬歷己丑賜進士第三,官至國子祭酒。
[注釋] ●赤帝:指劉邦。劉邦拔劍斬蛇后,傳說有一老婦對人說: “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史記·高祖本紀》)●遺廟: 漢高祖廟,在沛縣。
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飛蓬。
項王氣蓋世,紫電明雙瞳。
呼吸八千人,橫行起江東。
赤精斬白蛇,叱咤入關中。
兩龍不并躍,五緯與天同。
楚滅無英圖,漢興有來功。
按劍清八極,歸酣歌大風。
[詩名]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 (全詩28
句)
[作者] 李白
[注釋] ●秦鹿:“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鹿喻指帝位。●項王: 項羽。●雙瞳: 傳說項王生來有重瞳,即每個眼睛有二個瞳孔,顯然是夸大傳說。●呼吸八千人:指項羽率江東子弟8000人渡江而西,推倒暴秦。呼吸,指揮之意。●赤精斬白帝:見上文“赤帝”注。●并躍:并行跳躍。●五緯:指五星。《史記》: 漢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為秦之分野,預兆著漢高祖先至必成霸業,這是迷信說法。
劉項興亡轉燭過,亂蟬吟破漢山河。
長陵臥老咸陽月,沛上猶傳擊筑歌。
[詩名] 歌風臺
[作者] 劉昂,字之昂,金代興州(今山西興縣) 人。大寶十九年進士,官至左司郎中。作詩得晚唐體,尤工絕句。
[注釋] ●轉燭:本是佛經中喻作輪轉變化的意思,這里借用來表示事物變化之迅速。●漢山河: 故漢朝土地。此句是說: 在這曾經是漢朝山河的地方,如今只有一片亂蟬之聲。吟破,形容蟬聲之亂,也含有已是金朝天下的意思。●長陵: 劉邦陵墓,在今陜西省咸陽縣東。●筑: 古樂器,形如琴,有13弦,演奏時用竹尺敲打。
擊筑歌風韻最哀,白云終古傍高臺。
平生戎馬劍三尺,滿目江河酒一杯。
父老渾忘天子貴,英雄猶戀故鄉來。
弓藏鳥盡嗟何及,想到韓彭惜將才。
[詩名] 詠歌風臺
[作者] 陳史女,明人,此詩既詠贊劉邦戎馬一生,衣錦還鄉,也慨嘆他晚年誅滅將才,殺害了為之守四方的 “猛士”。
[注釋] ●戎馬:軍馬,借指率軍隊作戰。●劍三尺:指劉邦拔劍斬蛇的故事。●弓藏二句:意為劉邦曾弓藏鳥盡,殺過功臣韓信與彭越等,如今再嘆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來不及了。飛鳥盡、良弓藏,典出 《史記·越世家》: “范蠡遂去,自齊遺(送)大夫種 (文種,越國大臣)書曰: ‘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韓,指韓信。彭,指彭越。彭越,漢初昌邑人,歸劉邦后多建奇功,封為梁王,后被告謀反,獲罪,三族遭誅滅。
上一篇:關于描寫《遼寧省·沈陽故宮》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福建省·泉州古城》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