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曾公亮
枕中云氣千峰近, 床底松聲萬壑哀。
要看銀山拍天浪, 開窗放入大江來。
甘露寺是古代鎮江的一座名剎,座落在北固山上,下臨大江,風景蔚為壯觀。北宋詩人曾公亮偶爾來寺中僧舍歇宿,得“江山之助”,寫下了這首壯美的山水詩。
詩人憑著自己敏銳的詩的觸覺,巧妙地捕捉住了山寺中景物的特點,寫出了他的新鮮別致而又意趣盎然的感受。從枕邊飄浮的云氣,他感到無數云霧繚繞的山峰正與寺廟逼近,——這是寫視覺感受;從床底傳來的聲響,他感到數不清的山谷中陣陣松濤就在腳下,——這是寫聽覺感受。“枕中”、“床底”,都緊緊扣住了詩的題目,顯示了特定時間——夜晚,特定空間——“僧舍”,并且通過“云氣”、“松聲”這兩種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把一方斗室(“僧舍”)同周圍的“千峰”、“萬壑”聯系起來,做到了小中孕大,虛實結合。這不僅寫出山寺地勢的高峻以及山間景物的清奇,而且給人以“真力彌滿,萬象在旁”(司空圖語)的美感。前人寫過“云生梁棟間”(郭璞)、“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李白)、“萬壑樹參天”(王維)等詩句,對作者造語、造境或許都不無啟示,但作者卻能從生活實境和現實感受出發,推陳出新,使其自成佳境,比前人毫無愧色。
詩的后兩句,作者由寫山景轉到寫江景,筆勢一振,別開境界:“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銀山拍天浪”五字,也許由“白浪如山那可渡”(李白)、“江間波浪兼天涌”(杜甫)一類佳句脫化而來,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寫江濤洶涌的奇觀,顯得有聲勢,有力量,已經頗具壯采,不過冠以“要看”二字,便化實為虛,起著為后一句蓄勢的作用。最奇妙的還是第四句。如果說一、二兩句寫“千峰”“萬壑”僅僅是主觀推想,或訴諸聽覺,那么這里通過“開窗”(仍從上述特定空間著筆)這一舉動,便直接與外部世界相溝通。一個“放”字尤為生動傳神,仿佛詩人要主動接納外部世界似的。小小窗口竟能容納“大江”,這是以小觀大,移遠就近,與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絕句》))、蘇軾的“掛起西窗浪接天”(《南堂》)等名句同一機杼,從而創造了“以小景觀大景之神”(王夫之語)的藝術境界。從這句詩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來說,無疑是詩中“畫境的平面化”(宗白華語)。而這種“平面化”的結果,是無窮的宇宙來親近“我”,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詩人“萬物皆備于我”的博大襟懷,以及吐納宇宙的廣闊心胸。
通觀全篇,我們覺得那些新鮮活潑、生氣勃勃的詩句,如龍蛇般奇矯不凡和富有活力,能給人以一種崇高的美感享受。其所以能如此,除了壯麗的江山激發了詩人的靈感之外,同詩人自覺的創新意識,以及善于捕捉形象的藝術本領也是分不開的。
上一篇:《宿洞霄宮·宋·林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中·唐·王勃》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