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司馬篡魏》原文|譯文|賞析
晉國規模如魏王①,陳留蹤跡似山陽②。
重行受禪臺前事,回首當年止自傷③。
【釋詞】
①規模:這里專指受禪的儀式、場面和結局。
②陳留: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廢掉魏帝曹奐,封其為陳留王。山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廢掉漢獻帝劉協,封其為山陽公。
③止:只。
【賞析】
魏帝曹奐被逼,只得令人筑受禪臺,親捧傳國璽,請司馬炎登壇,授與大禮。然后他退到壇下伏地聽命,被封為陳留王,即日啟程離京。曹奐泣謝而去。
司馬炎篡魏距曹丕禪漢,整整四十五年,而且受禪的禮儀和對廢帝的安置,都幾乎相同。小詩緊緊將兩次受禪的鬧劇對照:“晉國規模如魏王,陳留遺跡似山陽。”從歷史現象相似重復中感悟抽繹出來的意義,體現了一定的歷史規律性。但這種啟示的指向相當寬泛,它對不同的心境、不同政治環境的人會產生迥然不同的感受。而此詩只著眼于當事人的內在心理和獨特感情,“重行受禪臺前事,回首當年止自傷。”“自傷”既有對曹魏篡漢如今得到報應的感慨,又有對廢帝落魄的同情、哀憐和遺憾,還有對司馬氏篡魏的不滿和憤怒,最后匯成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傷。“自傷”這種復雜的內心感覺是可以意會的,其詩只擺事實,不加議論,雖輕點即止,卻諷意彌深。
圍繞司馬氏篡魏出現的幾首七絕詠史詩,從創作手法來探析,便會發現由于詩的篇幅短小,難以鋪展敘寫,淋漓抒懷。但詠史詩因事興感、撫事寄慨的特點又使它不能離開必要的敘事描寫和抒情議論。因此,如何提煉典型的歷史鏡頭和含蓄的情感表達,便成了絕句詠史詩藝術上的追求。
《司馬殺后》“當年伏后出宮門,跣足哀號別至尊。”《司馬廢主》“昔日曹瞞相漢時,欺他寡婦與孤兒。”《司馬篡魏》“晉國規模如魏王,陳留蹤跡似山陽。”這三首敘述史實部分都抓住了典型的歷史現象,無甚大異。但后兩句的議論卻見高下,《司馬殺后》“司馬今朝依此例,天教還報在兒孫。”《司馬廢主》“誰知四十余年后,寡婦孤兒亦被欺。”議論幾乎是明確的說教,難以給人引發和聯想,而《司馬篡魏》的議論則不然,它點染了當事人獨特環境下的特殊內心感受和心態,含蓄不露,雖不能說這首詩寫得如何之好,但至少其藝術追求是好的。
上一篇:三國詩詞《司馬殺后》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嘆周瑜》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