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劉克莊·滿江紅》劉克莊
劉克莊
夜雨涼甚,忽動從戎之興。
金甲雕戈,記當日、轅門初立。磨盾鼻、一揮千紙①,龍蛇猶濕②。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③。有誰憐、猿臂故將軍④,無功級⑤。
平戎策,從軍什。零落盡,慵收拾。把茶經香傳⑥,時時溫習。生怕客談榆塞事⑦,且教兒誦花間集⑧。嘆臣之壯也不如人,今何及⑨。
注釋 ①磨盾鼻:盾鼻指盾牌的把手,在盾鼻上磨墨,喻在軍中作檄文。《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元年(547)載,荀濟知梁武帝蕭衍有遠大的志向,然而負氣不服,曾對人說:“會于盾鼻上磨墨檄之。”②龍蛇:形容草書筆勢鳳舞。③“鐵馬”二句:陸游《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樓船,有疊層的大船,多作為戰船。④猿臂故將軍:指李廣。《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個子很高,猿臂,善長射箭。落職在家時,到山里打獵,回來經過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酒,攔下了李廣。李廣的隨從曰:“故李將軍。”尉仍不準其夜行。李廣長年征戰匈奴,匈奴懼怕他,稱其為“飛將軍”,避之數年。然而各位將領及李廣手下的軍吏士卒很多人都因功封侯,李廣卻終身未封。⑤功級:古時以斬敵首級計功,故稱功級。⑥茶經:唐陸羽酷愛茶,著有《茶經》。香傳:《宋史·藝文志》載,《天香傳》一卷,丁謂撰。⑦榆塞:北方關塞。《漢書·韓安國傳》:“累石為城,樹榆為塞。”⑧花間集:唐五代詞集,趙崇祚編,收錄溫庭筠以下十八人五百余首詞,多情愛相思、離愁別緒之作。⑨“臣之”二句:《左傳·僖公三十年》載,燭之武對鄭文公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雪霽江行圖 【宋】 郭忠恕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劉克莊年輕的時候,曾一度參加過防御金兵入侵的戰爭,然而金兵退去之后卻遭到忌害,被迫調離。那段充滿激情的生活,令他回憶無窮。在這首《滿江紅》的上片,他描繪了自己早年參軍時的壯懷激烈的表現,與下片夢想失落后閑居無聊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
開篇兩句即用倒裝,描寫自己剛參加軍隊時雄姿英發的形象。那時候,詞人身披“金甲”,手執武器,在轅門口站立,精神抖擻,氣宇軒昂,從內到外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我們可以感覺到他為自己可以殺敵報國而覺得無限光榮的心情。在軍中,也曾草檄過討伐敵人的軍書,這里他用荀濟欲于“盾鼻上磨墨”檄梁武帝的典故,表現書生從戎的豪情。“龍蛇猶濕”將詞人的才氣縱橫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來。“鐵馬”兩句化用陸游的詩句,然而內容卻是軍旅生活的真實寫照。無論是拂曉突襲,還是夜里搶渡,在詞人的筆下寫來,顯得聲勢浩大、氣魄非凡,充滿了高昂的抗金激情。這兩句對仗工整,讀來鏗鏘激越、擲地有聲。然而結片詞氣卻陡轉急下,將所有的豪邁收起,化做滿紙蒼涼。他以李廣討伐匈奴有功,卻至死未能封侯的故事來比喻自己徒有抗金志向,卻最終無法實現理想、未能建功立業的心境。“誰憐”二字,語含悲憤,感慨萬千。
下片抒歸隱情懷。在傳統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中,隱逸只是入世的一個補充,往往仕途不暢,才要隱居顯志。歸隱亦是報國理想失落后不得已的選擇。雖然表面上很豁達從容,然而骨子里卻透露出憤懣之情與不平之氣。平生寫就的平戎對策、從軍詩篇,如今都零落散盡;時常把玩的書籍都是《茶經》《香傳》之類的閑逸之書;而自己教導子孫,不是仕途經濟,而是吟詠《花間集》。一系列行為把被罷官廢退后萬念俱灰的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然而這些都只不過是反語而已。我們從題序的“忽動從戎之興”中,從“今何及”的悲嘆之中便可以知道,“慵收拾”的正是自己最珍愛的,他怕人談及的“榆塞事”,也恰恰是自己最關切的。只因報國無門,壯志難酬,這些才被無奈地擱置到了一邊。在結尾借燭之武怨鄭文公未能及時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憤郁,這也與題序相切合。
劉克莊的詞繼承了辛派詞的風格特征,喜用典,而善發議論。這首詞將愛國之情與豪放風格很好地結合起來,蒼涼大氣,意韻沉雄。清李調元以為“有敲碎唾壺,旁若無人之意”(《雨村詞話》卷三),評點極為到位。(常迎春)
鏈接 宋代的香料專著——《香譜》。此書四卷,南宋陳敬撰,敬字浩卿,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是書匯集宋人沈立、洪芻、葉廷珪等11家著作及前代有關香的詩文及辭語。卷首小序,仿《齊民要術》例,引儒家經典數則,又收集香旁諸字,歷述秦漢以來重要的香料故實。卷一先記香品,陳述龍腦諸香,后附南方花、花薰香訣、香草名釋,認為“南方花皆可合香”;次記香異,述香的奇異功能與故實。卷二記歷代諸香凝和制造之法。卷三記香、香餅、香煤、香灰制法,及爐、盛、盤、匙、筋、壺、罌等香品器具。卷四記香珠、香藥、香茶,及香戶、香市、香洲、香溪等事類,后附描述香料的傳、序、說、銘、頌、賦、詩等文學作品。所記各項,先列前人論說,后加案語。有《適園叢書》《四庫全書》本。
滿江紅
劉克莊
二月廿四夜海棠花下作
老子年來,頗自許、心腸鐵石①。尚一點、消磨未盡,愛花成癖。懊惱每嫌寒勒住,丁寧莫被晴烘坼。奈暄風烈日太無情,如何得。張畫燭,頻頻惜②。憑素手,輕輕摘。更幾番雨過③,彩云無跡。今夕不來花下飲,明朝空向枝頭覓。對殘紅滿院杜鵑啼④,添愁寂。
注釋 ①“老子”二句:唐皮日休《梅花賦序》:“余嘗慕宋廣平之為相,貞姿勁質,剛態毅狀,疑其鐵腸石心,不解吐婉媚辭。然睹其文而有《梅花賦》,清便富艷,得南朝徐庾體,殊不類其為人也。”②“畫燭”二句:化用李商隱和蘇軾的詩句。③“更幾番”句: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④“對殘紅”句:《事物異名錄·花卉·牡丹》:“亳州牡丹史,牡丹名杜鵑紅。”
花鳥圖【清】 張杰
南京博物院藏
鑒賞 這首詞寫英雄柔情,表達一番惜花之意。
開篇未直接寫自己愛花,卻先迂回地寫自己這些年來被世事風雨消磨掉了許多柔情,已煉就鐵石心腸。這就突出了下文自己“愛花成癖”是性情中尚未被消磨掉的部分,可見這點癖好的寶貴。接著詞人就寫了自己“愛花成癖”的具體表現:冷天的時候,“懊惱”它會被凍壞;晴天的時候,又“丁寧”它,再三囑咐莫被太陽曬傷。一“懊惱”,一“丁寧”,將心系花事,情隨花遷的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哪怕是這樣關心,詞人仍嫌不夠,他依然悲嘆“暄風烈日太無情”,會將花朵摧殘,極盡關切之意。
下片寫夜里賞花的情景。李商隱曾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花下醉》)的雅致,蘇軾亦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的閑情。這里詞人欲效古人秉燭賞花,詞句中流露出一片對花的深情。“頻頻惜”,“輕輕摘”,極盡溫柔之能事。惜花,唯恐其被風雨吹落,像彩云一樣飄零無跡。于是便要趁花開得正好的時候,抓緊時間飲酒賞玩。“今夕”與“明朝”對舉,以見“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無名氏《金縷衣》)之意。結尾以對滿院落花“添愁寂”收束,語中飽含傷感。
劉克莊的詞不僅有“金甲雕戈”“轅門初立”的豪邁,亦有如此詞般的溫婉雋秀。一片愛花惜花之情,隨風雨激蕩而不斷變幻。愛花,即是對美好事物的喜愛。而美好事物不易長久,又令人感慨萬千。正可謂“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唐白居易《簡簡吟》)。(常迎春)
集評 俞陛云:“起四句便表出惜花本意,下闋有莫折空枝之感。以抗爽之筆,寫芳悱之懷,若劍器舞公孫,剛健與婀娜相雜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梅花詩意圖(局部)【宋】巖叟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
滿江紅
劉克莊
題范尉梅谷①
赤日黃埃,夢不到清溪翠麓。空健羨、君家別墅,幾株幽獨。骨冷肌清偏要月,天寒日暮尤宜竹②。想主人、杖履繞千回,山南北。寧委澗,嫌金屋③。寧映水,羞銀燭④。嘆出群風韻,背時裝束,競愛東鄰姬傅粉⑤,誰憐空谷人如玉⑥? 笑林逋、何遜漫為詩⑦,無人讀。
注釋 ①梅谷:建安士人范君的別墅的名字,范以此為自己的號。②“天寒”句:唐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金屋:《漢武故事》載,武帝為太子時尚幼,時長公主欲把女兒嫁給他,問:“得阿嬌好不?”帝曰:“若得阿嬌,以金屋貯之。”④銀燭:《拾遺記》卷五載,浮忻國進貢蘭金之泥,金的形狀混混若泥,如紫磨之色,經過鑄冶之后其色變白,發出銀色的光芒,即銀燭。⑤“競愛”句:戰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序》:“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⑥“誰憐”句:《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⑦林逋:北宋詩人。何遜:南朝梁詩人。二人都有詠梅的詩歌。
鑒賞 這是一首詠梅詞,作于劉克莊任建陽令期間。“范尉”是建安當地姓范的一位士人,酷愛梅花。別墅周圍遍植梅樹而稱為“梅谷”,本人也以“梅谷”為號。
上片開頭即以烈日炎炎,黃塵漫天的景象反襯范君梅谷的清幽環境。“夢不到”暗示了對于梅谷心向往之,連做夢都念念不忘。令詞人牽掛不已的不只是梅谷的“清溪翠麓”,而且還有這里的梅花。“幾株幽獨”化用姜夔《疏影》中“想佳人,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的詩意,疏朗的幾筆,將梅的清香幽雅點染出來。接著寫了月下之梅的風神,“骨冷肌清”贊其冷傲峭拔,“偏要月”寫其在月光映襯下的美好情態。“天寒日暮”句化用杜甫《佳人》中的詩句,有以佳人喻梅花之意,以突出其清空高潔的品格。由梅的種種美好形象,聯想到了梅谷主人對梅的喜愛。“杖履繞千回”即這種喜愛之情的真誠流露,讀之真切感人。
如果說上片重在描繪梅的外在風神之美的話,下片則重在寫梅的內在品質的超群。梅在士大夫的心目中,常常被當做高潔品格的化身。這里詠梅,亦不例外,突出了梅自甘貧寒,獨立傲世的精神。它寧可委身山澗旁邊,也不肯住進金屋,過奢侈豪華的生活;它寧可臨水自照,顧影自憐,也不肯讓銀燭為自己增添光彩。這里寫梅,實是在贊人。傳統士大夫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精神便借此表現出來。接著變贊為嘆,嘆梅雖然風韻出群,然而裝束背時,不肯從俗,不合時宜,因此世人也就無法理解它。人們只知道競相愛慕那東鄰傅粉施朱的美人,卻沒人憐愛這空谷中默默傾吐芬芳的梅花。這里既表現梅的超凡脫俗,又暗含了對世人的微微譏諷。于是結片,笑無人讀林逋、何遜的詠梅詩,包含了幾分苦澀的意味。
這首詞就像一幅梅花的寫意畫,全篇沒有對其枝葉作過多刻畫,然而梅之意態精神卻躍然紙上。清新的語言、淡雅的筆觸使這首詞成為詠梅的佳作,后村詞風格的多樣也可窺一斑。(常迎春)
上一篇:《兩宋詞·趙希邁·滿江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岳珂·滿江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