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王炎午·沁園春》王炎午
王炎午
又是年時,杏紅欲臉,柳綠初芽。奈尋春步遠,馬嘶湖曲,賣花聲過,人唱窗紗。暖日晴煙,輕衣羅扇,看遍王孫七寶車①。誰知道,十年魂夢,風雨天涯。休休何必傷嗟。謾贏得、青青兩鬢華②。且不知門外,桃花何代③,不知江左④,燕子誰家⑤。世事無情,天公有意,歲歲東風歲歲花。拚一笑,且醒來杯酒,醉后杯茶。
事茗圖(局部) 【明】唐寅 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七寶車:用多種寶物裝飾的車。②謾:徒然。③“且不知”二句:用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避世之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之典。④江左:長江下游以南地區。⑤燕子誰家:化用唐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此指滄桑變化。
鑒賞 這是一首寫在春天的詞。然而詞的作者已經走過了人生的春天。在經歷了人世的滄桑風雨之后,再來看初春的風光,恍然間,生出了別樣的憂愁。
起筆落在春風中搖曳的景物。“杏紅欲臉,柳綠初芽。”“紅”“綠”兩個顏色鮮明的字渲染出初春明媚的風光,“欲”“初”這兩個表示即將開始、剛剛開始的動詞,預示著春日萬物的萌芽。“臉”“芽”這兩個字,都是名詞用作動詞,分別表示露臉、抽芽。短小而巧妙的八個字,卻分明寫出一片春光駘蕩。以“又是年時”總冠詞首,卻微微透露出一絲倦怠和疲憊。仿佛杏紅柳綠也無法帶給人欣喜和歡顏。“奈尋春”以下七句,寫踏春時所見所聞。尋春的步子越走越遠,走過湖邊街市,走過小巷人家,耳邊聽見得得的馬蹄聲,聽見賣花人的叫喚聲,聽見紗窗里有人的歌唱聲。天氣是“暖日晴煙”,衣裳是“輕衣羅扇”,身邊的游人是香車寶馬,“看遍王孫七寶車”。這一場描寫,和周密在《曲游春》中的描寫何其相似:“燕約鶯期,惱芳情偏在,翠深紅隙。漠漠香塵隔。沸十里、亂弦叢笛。看畫船,盡入西泠,閑卻半湖春色。”然而自“誰知道”,詞意陡轉入一片悲涼中。
曾經黃庭堅寫過:“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寄黃幾復》)而今詞人寫道:“十年魂夢,風雨天涯。”都是將漫長人世的辛酸坎坷,融入精簡的字詞中。“風雨天涯”,這四字足以引發人無數的聯想,“風雨”是亂世變遷中人世的艱難;“天涯”是此身與往昔的巨大鴻溝。正如“杏紅欲臉,柳綠初芽”這八字能讓人觸摸到春光的明媚一般,“十年魂夢,風雨天涯”這八字也能讓人一眼明了十年來詞人所遭受的種種苦楚。抗元之敗、友人之逝、亡國之痛、光陰之嘆。自此我們始知之前所有的春日美好,原來都是回憶中的風景。歷歷春光,都成刻痕。這難與人言的苦痛,濃縮在這寥寥八字中。
下闋卻試圖從這痛苦中用力掙脫出來。他用了貌似輕松的語氣:“休休何必傷嗟。”“休休”二字的意思,就是“算了吧”。他努力寬慰自己不必傷悲,只是輕輕嘆息道:“謾贏得、青青兩鬢華。”臨安陷落,王炎午傾家資以助抗元軍餉,也曾與文天祥一同參與抗擊元軍的斗爭。如今十余年過去了,南宋早已覆亡,文天祥也犧牲多年,抗元是他一生中用力最深的事情,然而終歸于失敗,所有的努力只是換來烏絲變成白發。在這樣的背景下再來看這一句“謾贏得”,就能體會到比秦觀詞句“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滿庭芳》)更深的悲慨。接下來,詞人連用兩個“不知”,傳遞出他意欲逃避世事、忘懷傷痛的思想。不知門外的“桃花何代”,是說像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避世之人一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暗指不接受宋元易代的事實;不知“江左”的“燕子誰家”,而“江左”正是指代南宋的地域,所以這一句中亦含著傷悼故國的意思。“世事無情,天公有意”,這兩個對句的工穩沉痛讓人驚詫,“無情”的是人世間的朝代更替、青絲成雪,“有意”的是“歲歲東風歲歲花”。這無情與有情之間形成巨大的反差,這人世的衰亡與自然的永恒構成強烈的對比。歇拍翻入無奈:“拚一笑,且醒來杯酒,醉后杯茶。”
在世事無望、人生無望的暮年,詞人試圖以“拚一笑”、以酒、以茶來化解憂傷,并與之相伴度過漫漫余生。但是我們切莫忘這是在“杏紅欲臉,柳綠初芽”的春日,從前“尋春步遠”游興濃郁的詞人,如今只能在酒與茶中逃避春日的時光。他的痛苦有多么深刻,而他只是用這“休休何必傷嗟”的寬慰淡淡說出。(黃阿莎)
集評 俞陛云:“前八句純寫春景,句頗明秀。以‘風雨天涯’二句歸到本意,則歷歷春痕,都成惆悵。下闋皆作超悟語,而其心彌苦。炎午曾為文信國作生祭文,蓋志節之士,宜悲之深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鏈接 宋代比賽茶之優劣的“斗茶”。斗茶,也稱“茗戰”“點試”“斗試”等,最初興起于五代北宋之際的福建建安民間。其法,先將茶餅碾成細末,放入茶盞中,加適量沸水,調成黏稠狀茶膏,稱“調膏”;然后將茶瓶中煎好的水注入茶盞,稱“點茶”,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湯,使之泛起湯花(茶湯面上的白沫),稱“擊拂”。評判優劣的標準為湯花的色澤和細膩均勻程度、湯花能否持久不消、茶盞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痕等。其后,斗茶者還須品茶湯,以味、香、色三者俱佳為最終勝利。斗茶對茶葉、茶具和水的品質,以及碾、羅、調膏、點茶、擊拂等操作技術的要求極高,頗具技巧性和趣味性,既可多人斗試,亦可自煎、自點、自品,故深為文人士大夫喜愛。至北宋中期,斗茶已在北方地區流行。人們還對斗茶技巧不斷總結提高,如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對斗茶皆有系統論述。此后斗茶更風靡于全國,達官顯貴、文人墨客、浪人閑漢、市井平民,無不以斗茶為樂事,以至晁補之曾有“爭新斗試夸擊拂,風俗移人可深痛”的詩句。此風直至元代才漸趨衰落。斗茶為中國古代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還遠及日本,日本的茶道即與之深有關系。
上一篇:《兩宋詞·劉將孫·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蔣捷·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