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輯·月上瓜州①寓《烏夜啼》》張 輯
張 輯
南徐多景樓作②
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③。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溪山清遠圖(局部)【宋】夏珪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瓜州:亦作“瓜洲”,鎮名。②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城,即今江蘇鎮江。多景樓:樓名。為南徐勝跡,位于今江蘇鎮江北固山甘露寺內,風景佳絕,米芾稱之為“天下江山第一樓”。③塞草:長于邊塞上的草。神州:指已被金人占據的中原地區。
鑒賞 該詞創作背景無可考。但據詞題及詞作內容可知,當是作者曾登臨多景樓,眺望“神州”,想那故國之地而今落入敵手,而自己報國壯志難酬,不免喟嘆連連、感時傷事,故寫有此篇。詞作以極短的篇幅表現了深沉的意蘊,雖僅三十六字,卻包含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上闋寫自多景樓望去的景色。“江頭又見新秋”,秋日的江水應更為清澈,而江旁林木則有幾分蕭條之意。這樣的景色,逢喜即可為“見底高秋水,開懷萬里天”(唐錢起《江行無題一百首》)。而若是詞人心中戚戚,則只能嘆為“幾多愁”了。秋為“新秋”,愁卻并非新愁。南徐所在之京口地區,地勢險要,可作為抗擊金人的有利關口,但南宋朝廷懦弱無能,只將其作為偏安一隅的天然屏障,無心北進。報國壯志難酬,一個“又”字,點出詞人大概不止一次在這樣的季節登樓眺望,卻回回都只得懷愁長嘆:“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讀者恐怕已難想象當年情狀:長江一線以北,竟然已是邊疆。而北望所見處滿眼是連天的衰草,河山已然破碎,哪里有故國神州之貌呢? 這滿目的陌生與蒼涼,一腔的悲憤感慨,都蘊涵于這寥寥十八字之內,字字啼血,飽含深情。
下闋以懷古感今為主。“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三字一句,讀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而究其深意,更令人感慨萬千。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人物為這壯麗河山盡折腰,但如今也只空余遺恨,綿延不絕。而登臨憑吊的人們,憶起前人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動人故事,再想起如今故國山河卻落入他人之手,迎風懷恨,不禁潸然淚下。而愁也好,恨也好,卻無法改變朝廷頹靡的現狀,也無法實現個人的雄心抱負,所有的思緒情感都只能隨著一江秋水向東逝去,綿綿無絕期。一句“水東流”,既有無奈滄桑之感,也暗指愁恨遺憾之綿然不絕,寓意頗為深刻。而末一句作者的焦點又轉回到江景之上:江上垂釣,只見一輪明月冉冉升起,靜靜的照耀著瓜洲。末句看似寫恬淡閑逸的隱居生活,實際上是表達詞人隱藏的幾多愁緒:縱使有萬丈豪情,卻苦于報國無門,只能選擇退隱江湖。這實際上是一種十分孤獨無奈的情感體驗。下闋以景寫情,與上闋形成照應,使得全詞意境悠長,余味無窮。(高景行)
鏈接 兩宋的路制。宋太祖為削除藩鎮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自乾德以后,繼承唐代設道之制,分全國為13道。設置諸道轉運使,以總財賦。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盡罷節鎮統轄支郡,令各州直屬京師,轉運使遂成為中央政府派遣到各路掌管財賦和監察的地方長官,路成為州(府、州、軍、監)之上的監察轄區。宋代路制對元代的行省制、明代的布政使司、清代的督撫制都有一定影響,在中國古代政區建制沿革史上有其獨特重要的地位。北宋一代,轉運司是諸路的重要機構。漕、憲、帥三司分路之制有時不盡相同,如元祐元年(1086),漕司為23路,而憲司為18路,時將京東東西二路、京西南北二路、永興軍和秦鳳二路、河北東西二路、淮南東西二路提點刑獄合并為京東、京西、陜西、河北、淮南路。安撫司并非逐路皆設,而有些地區分路又與轉運、提刑司不同,如慶歷以后,河北分大名府、高陽關、真定府、定州四路安撫司;陜西分永興軍、秦鳳、鄜延、環慶、涇原、熙河六路安撫司。有時漕、憲、帥三司路分相同,治所又不在一地。南宋建炎元年(1127),諸路遍設安撫司,掌一路兵民之政,成為路的主要統治機構,故南宋分路,皆指安撫司路而言。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最高樓》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姜夔·月下笛》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