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詩歌·嵇康·贈兄秀才從軍十八首(選二)》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嵇康之兄稽喜曾舉秀才,是個熱衷名利的人。為了進一步投靠司馬氏,取得功名富貴,而從軍遠征,嵇康為其寫一組贈別詩,這是其中的兩首。
原文
其一
良馬既閑①,麗服有暉②。
左攬繁弱③,右接忘歸④。
風馳電逝,躡景追飛⑤。
凌厲中原,顧眄生姿⑥。
其二
息徒蘭圃⑦,秣馬華山⑧。
流磻平皋⑨,垂綸長川⑩。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⑪。
俯仰自得⑫,游心太玄⑬。
嘉彼釣叟⑭,得魚忘筌⑮。
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注釋
①閑:同嫻,熟習,馴練有素。 ②麗服:指美麗的戎裝。 ③繁弱:良弓名。 ④接:搭上。 忘歸:箭名。 ⑤躡景:追得上一掠即逝的影子。景,同影。追飛:能追趕飛鳥。 ⑥顧眄(miǎn):都是看、視的意思。顧,回視;眄,邪視。生姿:生色,生光。 ⑦息徙:讓跟從的人眾休息。 蘭圃:長滿香草的田野。 ⑧秣馬:畏馬。 華山:開滿鮮花的山坡。華,古同花。 ⑨流碝:指射箭。碝(bō),拴在箭后長絲繩兒下面的石塊,以防箭被禽獸帶走。 平皋:平曠的低地。 ⑩垂綸:即垂釣。綸,釣竿上系的小絲線。 ⑪五弦:五弦琴。 ⑫俯仰:指一舉一動,隨意的動作。 自得:自得其樂。 ⑬太玄:即道家所稱的大道,或叫自然。游心太玄,謂心神合于大道。 ⑭嘉:稱贊。 ⑮得魚忘筌:筌(quán):捕魚的籠子。
賞讀
第一首詩運用想象,寫秀才從軍后的軍旅生活,寄托了自己對縱橫馳騁、自由無羈人生境界的追求。
詩的前四句是靜態(tài)描寫,從幾個側(cè)面烘托主人公的形象:騎著一匹訓練有素的駿馬,穿著華麗的服裝,左手握弓,右手拿箭。這四句描寫人物的身份高貴,氣度不凡,洋溢著對詩中人物的高度贊美。
后面四句轉(zhuǎn)入動態(tài)描寫,展現(xiàn)人物的動作:像風一樣飛馳,像閃電一樣迅捷,追逐著日影和飛鳥,在中原上縱橫,左顧右盼,風姿絕佳。這四句用敏捷的動作,矯健的身手,翩翩的風度,再從另一個方面來高度贊美從軍的秀才。
這首詩動靜結(jié)合,描寫生動,語言優(yōu)美。在對人物的想象刻畫之中,流露出自己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對兄長的高度贊美,是嵇康詩中的一篇佳作。
后一首詩人借想象秀才行軍休息時的情景,表現(xiàn)自己樂于回歸自然、忘懷人世的人生追求。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兩句,描寫軍隊在長滿蘭草的野地里休息,放馬于開滿花的山坡,點出了主人公活動的環(huán)境。“流碝平皋”以下八句描寫詩中主人公在休息時的活動:他時而射鳥于草澤,時而在長河邊垂釣,時而又彈起五弦琴,同時目光追隨天際的鴻雁而投向遠方。自然恬淡,物我兩忘。俯仰之間,奧妙盡悟,神思漫然游樂于所謂的太玄境界。“嘉彼釣叟,得魚忘筌”,是用《莊子》中的典故:筌用以捕魚,得魚則忘鑒;言用以表意,得意則忘言。這里指所領悟的道理不需要用語言表達出來。“郢人逝矣,誰與盡言”兩句,也是引用《莊子》中的故事:一個叫做匠石的人,能揮斧如風,削盡涂于他人鼻尖上的白粉,但只有郢地一人敢于讓他用斧;郢人一死,匠石之技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這里真正要表述的是人物獨得于心而超然世外的妙悟,并不是無人對談的遺憾。
在這首詩里,詩人借行軍中休息,想象人生。應該是領略山水之趣,體悟天地之理,獲得人生真諦,追求灑脫一生的情懷。不能像凡夫俗子那樣去追名逐利,詩人勸誡秀才之意明顯流露出來,特別是最后幾句,意圖更為坦直。
這首詩恬淡灑脫地表現(xiàn)人生理想,引經(jīng)據(jù)典地闡述道理,用語清新脫俗,音韻合諧自然,勸誡情真意切,是一首極佳的贈別之作。
上一篇:《唐詩·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宋詞·蘇軾·贈劉景文》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