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這是一首人所共知的詩。尤其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更是千古傳頌。關于這首詩,還有一個大家熟悉的故事。據說白居易寫這首詩時僅十六歲,那時他從江南遠道來到長安,帶了他的詩文去謁見當時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他的名刺后,開玩笑地對他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及翻閱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不禁大加贊賞,連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不過這故事大概是好事者的編造,因為白居易十一歲至十八歲都在江南,而等他離開江南,顧況已貶官饒州,不久又轉至蘇州,他二人不大可能在長安相見。但是這樣的故事在唐代就已流傳(見唐張固《幽閑鼓吹》),至少說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在當時已為人們所喜愛了。
這應該算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詠物,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深厚感情。這首詩詠的是“古原草”,而這題目是指定或限定的,所以叫“賦得”。通過限定的詩題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且有一定的深度,這還是很難做到的吧!
詩一共八句。前面六句都是寫草的,最后兩句才點到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起句很平實,遒勁。“離離”,長貌。這時應該是春天了,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但是作者想到,今天長得如此茂盛的草,在去年冬天卻是一點也沒有,都枯萎了。每一年,它都有一個榮和枯的過程。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啊!由這“枯榮”兩字,便引出了下面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顯示了春草極強的生命力。表面上看來,經過野火的焚燒,草燒光了。可是不!野火是燒不盡它的,它的根在地下,它在頑強地斗爭;一旦天氣復蘇,春風駘蕩的時候,它,又倔強地破土而出,長成這“離離”的一片了。這是在歌頌草嗎?當然是。但作者的寓意卻遠不止此。“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富于哲理意味的句子,向我們揭示了一條真理:盡管受到的打擊是嚴重的,但是我們應該象春草那樣,倔強地同惡勢力斗爭,一旦當條件成熟,我們就會欣欣向榮起來。在環境惡劣,條件困苦的條件下,這兩句話曾鼓勵過多少志士仁人!在這里,我們不知道白居易送別的朋友是什么人,看來也許他受到某種迫害或打擊才離開詩人,而詩人也在用這兩句詩來激勵他呢。當然這只是一種臆測,但恐怕也不是一點根據也沒有罷。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進一步描寫草的生長和狀態。俞陛云在《詩境淺說》里說:“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叢生之地;遠芳晴翠,寫草之狀態,而以‘侵’字‘接’字,繪其虛神。善于體物,琢句尤工。”這話是不錯的,但說得還不夠。“遠芳”、“晴翠”不僅寫草茂盛的狀態,而且兼言原野的闊遠和春日的和煦;“古道”、“荒城”不僅言草所叢生之地,而且扣緊了題中“古原”兩字。在這里還有以自然界的光景常新和人事代謝衰落的現象作對比的意思,暗寓有一種傷感的情調。“侵”、“接”兩個動詞,用來刻劃春草蔓延,到處生長,綠野廣闊的景象,確是十分傳神之筆。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兩句點出了“送別”的本意。王孫,是貴族,這里用來借指作者的朋友。“萋萋滿別情”是說自己的送別之情,就象那萋萋的春草一樣的豐滿。萋萋,草盛的樣子。至此,作者將“賦草”和“送別”有機的統一起來了。原來,作者寫草,其目的都是為送別作鋪墊的。作者對朋友的思念之情也象“野火燒不盡”的春草一樣,絕不中斷的,只要朋友你走的古道、荒城有青青的春草的話(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你就一定會想起我對你的情意了吧!
整首詩就是這樣,看起來很通俗、淺顯,可是仔細一想,卻又含義十分深刻。清代薛雪說:“元、白詩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一瓢詩話》)是一點也不錯的。這首詩能在人民中間流傳,并且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這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上一篇:《謁金門·清·吳文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贈劉司戶蕡·唐·李商隱》原文與賞析